摘要: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人慌慌张张往西逃。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此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他带着一千多人马往北前往灵武,担起了收复失地、延续唐室的重任。
唐朝有位皇后,她帮着丈夫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让濒临崩溃的大唐帝国有了喘息的机会。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她被人暗算,死后不仅被废为庶人,还背上了恶名。
直到今天,提起她,多数人仍觉得她是祸国妖后,鲜少有人为她主持公道。她就是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张氏。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人慌慌张张往西逃。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此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他带着一千多人马往北前往灵武,担起了收复失地、延续唐室的重任。
李亨一行人处境极为艰难。他虽是太子,可身边只有一两千兵马,一路上不仅要躲避叛军追击,还得应对沿途土匪、溃兵的袭击,危险重重。晚上露宿山涧,寒风刺骨,李亨常常抱着肩膀在帐篷里缩成一团,远处偶尔传来的马蹄声、刀枪碰撞声,都让他无法安心休息。
此时,他的侍妾张氏正挺着大肚子,却主动在帐篷口铺了张席子守着,让李亨别担心,安心休息。李亨心疼但也劝不了此时下定决心要保护丈夫的张氏。
这个愿给丈夫当肉盾的孕妇,就是后来的张皇后。张皇后的祖母是唐玄宗生母窦德妃的妹妹,即唐玄宗的姨祖母,张氏应称唐玄宗为表叔。唐玄宗因早年丧母,对姨祖母一家多有照拂,后来见张氏品行端正,便做主让儿子李亨纳她为妾。
张氏不仅容貌出众,还很有见识,做事果断,性格里带着几分女汉子的坚韧,这与李亨长期在唐玄宗压制下养成的谨慎怯懦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逃亡路上,张氏挺着孕肚,既要照顾李亨的饮食起居,又要帮他留意周遭安全;生下孩子仅三天,就忍着伤痛给将士们缝补衣物、清洗铠甲。抵达灵武后,她更是主动承担起后方事务——组织官员家属种桑养蚕、纺纱织布,解决军队的物资供应;还时常协助李亨处理文书、整理朝政建议,成了李亨身边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至德二载,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乾元元年四月,张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从此进入大唐权力核心。
女人干政在封建时代向来敏感,后人提及此事,多责怪唐肃宗昏庸,认为他不该让皇后插手朝政。可这事真能全怪唐肃宗吗?换作任何一个皇帝,在当时的处境下,恐怕也很难做出更优选择。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军事叛乱,更是唐朝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庶族出身的军人集团崛起,挑战传统豪门士族的地位;而以宰相为首的豪门集团长期垄断资源,早已失去民心。
唐肃宗即位之初,既信不过手握兵权的庶族将领,也靠不上离心离德的豪门集团,能真正信任的,只有身边一同经历过生死的人,这其中就包括张皇后、两个儿子李豫(后来的唐代宗)和李倓(建宁王),以及贴身宦官李辅国。
可就是这个一起共过患难的小团队,在掌权后却迅速陷入内讧,最终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唐肃宗曾想让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兵权,大臣李泌却劝阻说怕重演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最终唐肃宗改任长子李豫为元帅。
李倓因未能如愿掌兵,对李豫和李泌多有不满,甚至在私下发表过要除掉阻碍自己的人的言论。这些话被张皇后和李辅国得知后,才向唐肃宗揭发。唐肃宗本就对夺权极为敏感,又恰逢乱世,最终才狠下心赐死李倓。
张皇后最终的结局,是被李辅国与李豫联手反杀,但这并非因为她谋反,而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重,张皇后深知李辅国权势过大,已威胁到皇权,便想除掉他。她先是找李豫商量,可李豫担心自己力量不足,拒绝参与。张皇后无奈,只能联系越王李系,让他暗中招募了一批宦官和禁军士兵,计划趁唐肃宗弥留之际除掉李辅国。
没想到消息提前泄露给李辅国。他立刻带兵控制皇宫,先拦住正要入宫的李豫,谎称张皇后要杀太子夺权,骗取李豫的信任;随后带兵冲入内宫,诛杀李系,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当天,唐肃宗因惊吓过度驾崩,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不久后,唐代宗下令将张皇后废为庶人,随后赐死。
李豫之所以选择与李辅国联手,而非站在张皇后一边,一方面是怕张皇后日后成为太后,会以嫡母身份分割皇权;另一方面,也是受李泌等大臣的影响——李泌虽未直接指责张皇后,却多次以汉朝吕后、唐朝武后为例,提醒李豫女人干政的危害。
李泌的出发点是为了帝国稳定,却忽略了张皇后与吕后、武后的本质区别,最终间接推动了李豫除掉张皇后的决心。
张皇后的悲剧,本质上是封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她在乱世中辅佐唐肃宗稳定局势,有功于大唐;可在男权至上的时代,一个手握权力的女性,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史书由胜利者书写,李辅国与唐代宗为了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必然要将张皇后塑造成“野心家”“祸国妖后”的形象。
来源:趣史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