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活动、“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活动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现代表中国澳门队参赛的前国乒名将、世界冠军朱雨玲走进校园,将30年人生感悟浓缩成三个温度与深度兼具的故事,诠释自己心目中的中华体育精神。
9月26日,“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活动、“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活动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现代表中国澳门队参赛的前国乒名将、世界冠军朱雨玲走进校园,将30年人生感悟浓缩成三个温度与深度兼具的故事,诠释自己心目中的中华体育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永远站在顶端,而是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只要不停下脚步,就是体育精神。”朱雨玲说,希望这些分享能化作一颗种子,种进孩子们心里。
本次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有限公司、中国乒乓球协会承办,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协办。活动旨在通过冠军故事传递体育力量,让中华体育精神扎根校园,点燃青少年运动热情。
活动由一场精彩的宣讲展开,身为天津大学教师的朱雨玲状态松弛、表达流畅,“金句”频出,现场掌声不断。“这虽然不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却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学。因为我小学毕业就进入了专业队,没上过中学,所以这是我和中学校园距离最近的一次。”幽默而谦逊的开场词,令礼堂里瞬间充满欢笑与掌声。
在分享中,朱雨玲率先讲述了自己最初的成长经历。刚刚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她,从体育中收获了第一条人生哲学:再来一次。无论是跑步还是跳绳,只要有勇气“再来一次”,终有达标的时候。“教练对我说,你可以跌倒七次,但也要爬起来八次,因为不可能永远躺在地上。慢慢地,我习惯告诉自己,不是你不行,只是你暂时不行,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因为你永远可以再来一次。”从省队到国家队,从世青赛冠军到世界冠军,面对坎坷与挫折,每当想放弃时,朱雨玲都会告诉自己——那就再来一次,“失利并不可怕,成长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失利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失利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朱雨玲的“人生至暗时刻”:2019年落选世锦赛阵容,提前宣告无缘东京奥运会,一年后查出免疫系统肿瘤,手术后必须休养至少半年,无奈提前退役……“但体育让我学会了辩证法,即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想,反正早晚要退役转型,或许现在年轻,机会更多呢。”于是,她读博深造,后赴高校任教,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快速渡过了转型期。“我很感谢运动员生涯,让我练就了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坦然面对一切的能力,并在新的环境中依然勇于挑战、无畏困难。人不一定要一直往高处走,也可以往四处走,人生永远没有死胡同。”
而回归赛场一年,重返世界顶尖之列,又给朱雨玲带来了新的启示。从零积分到目前世界排名第七,除去一如既往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外,不同以往的心态也令她受益匪浅。当历尽千帆,步入而立的朱雨玲看待胜负时视角截然不同,“输赢只是一场比赛的结果,但不是体育的全部,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无惧失败的果敢和‘从’新再来的勇气。”
精彩的宣讲结束后,朱雨玲还与学生进行了问答互动,随后前往体育馆,和校队的小运动员们“过招”,并向孩子们发起“21天运动打卡计划”。一位获得提问机会的学生表示,“朱老师”的回答对自己很有帮助,“她说压力和紧张的底层逻辑是因为在乎结果,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不应该去压抑它,而是应该直面和接纳,顺势而为。我们面对考试时,也可以用这种心态去调整自己。”
在活动的最后,朱雨玲以一句“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赠予学子们,祝愿大家都能“开出花、长成树,拥有无限可能”。朱雨玲说,自己从小选择从事体育,体育精神一直鼓舞着自己。而这种精神不仅属于赛场,更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希望大家都能以体育精神为指引,怀抱远大的抱负、勇往直前的精神、意气风发的面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