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教育】凝心聚力开新局 奋楫扬帆再启航——写在中国共产党遵义医科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1:36 1

摘要: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遵义医科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学校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楫争先、勇毅前行,奋力开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新未来。

9月27日《贵州日报》10版

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入选教育部省属优质本科高校、获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所有直属附属医院全部迈入“三甲”行列……

“十四五”期间,遵义医科大学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

遵义医科大学校园一景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遵义医科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学校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楫争先、勇毅前行,奋力开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新未来。

回首五年:“十四五”发展成就斐然

“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党的建设引领方向,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综合改革激发动力,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环节各领域,学校在省委综合考核中两次获得“第一等次”;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面完成22个二级党组织巡察,实现学校党委一届任期内巡察全覆盖。

五年来,学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构建系统集成、政医交融的“12345+”育人模式,获全省试点高校及学院3个,全国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网络与实践育人阵地成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获全国理事单位,输送兵员371名。

五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省级奖项38项,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一流课程13门。临床医学“南山班”90%毕业生推免读研,执业医师通过率超全国水平,临床医学执业医师通过率达83.9%。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提升,本科生升学率居全省前列,创新创业项目1197项,学科竞赛获奖1527项,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80%。

五年来,学校聚力推进强基固本,学科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获批临床医学博士点及多个硕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药学入选国内省内一流学科,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4‰,6个学科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50%,药学跻身全球500强。

五年来,学校协同推进引育留用,师资队伍建设更加有力。全职引进博士257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50.08%,高级职称占61.25%。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级“金师”30人,197人新增博导资格,28人获省级表彰。

五年来,学校持续强化创新驱动,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项(含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4.17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8000余篇,中科院一区论文翻番,授权专利1260项。

五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加入“一带一路”医学教育联盟,与12个国家的机构合作,选派师生406人次交流,获批港澳台招生资格。深化与清华、上海交大等院校合作,成立校友会助力发展。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直属附院年服务量超2500万人次,新增国家临床分中心11个。2家附院晋升“三甲”,完成基层医生培训5000名。投入乡村振兴资金300余万元,采购农副产品530万元。

五年来,学校坚持赓续红色血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丰硕。构建“四位一体”红色育人体系,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等称号。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全科医生红医魂》刊于《人民文学》,舞台剧《一程山水》反响热烈。

立足当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新使命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使命。作为医科大学,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责任。

政策背景赋予新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政策为医科大学指明了发展方向,要求学校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需求提出新要求。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7%)、慢性疾病高发(癌症、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达20%)、医学模式转变(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需要培养兼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临床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同时,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从“治病”向“治未病”“康复”延伸,要求医科大学加强公共卫生、康复医学、健康管理等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医学人才。

科技革命带来新挑战。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临床实践。例如,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要求医学人才具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要求医学科研聚焦基因功能、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医科大学必须适应科技革命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应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挑战。

时代使命需要新担当。作为医科大学,学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服务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必须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必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升级,为地方政府制定健康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凝心聚力:奋楫“十五五”崭新征程

五年春华秋实,经验弥足珍贵。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各环节,确保高等医学教育始终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遵义医科大学校区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学校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把红色遵医的底色擦得更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质量发展是统揽改革全局的行动指南。学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在内涵式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人才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生动力。学校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协同推进“引、育、留、用”四大工程,坚持人才优先投入和发展,切实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责任担当。学校聚焦我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及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对外交流合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深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开展校友工作,汇聚高质量发展巨大合力。

赓续红色血脉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学校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高等医学教育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医双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勇毅前行:开创高水平医科大学新未来

“十五五”是学校实现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将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医疗服务五大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提质增效“八大工程”。

遵义医科大学

实施立德树人质量提升工程,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体系。深化“大思政”育人改革,完善理论武装、文化浸润、数字赋能、实践贯通、五育协同体系,推动创新理论融入教学、临床与科研全过程。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优化医学专业布局,推进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与一流课程建设。创新研究生教育,优化规模结构,强化拔尖人才培养,推动科教医教协同,建强导师队伍。

实施学科提档升级建设工程,塑造高水平学科发展新生态。分类推进临床医学攀峰、基础医学与药学突破、特色学科强基及交叉学科培育。优化四位一体学科体系,力争优势学科评估达B档,新增4个ESI前1%学科。加强学位点建设,争取省外高校帮扶。

实施师资队伍提质培优工程,激发高水平人才发展新动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加大人才引育力度,2030年专任教师博士占比60%。推进“12345”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力争新增国家级人才10名。优化岗位管理,完善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行“代表作制”和“协议工资制”。

实施科技管理改革创新工程,提升科研新效能。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科技委统筹资源。推进平台与团队建设,力争新增省部级平台、突破国家级平台。深化成果转化,设专门机构,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提高转化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

实施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工程,建立开放办学新格局。扩容全球合作伙伴,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新增3个至5个境外伙伴。推动药学与古巴合作,共建临床、口腔科研平台。实施“国际名师讲学计划”,承办国际会议。选派300多名教师境外交流,拓展学生项目,推进“留学遵医”,国际生达200人。深化国内校际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

实施医教协同发展推进工程,展现医疗服务新作为。推进各直属附属医院集群发展:附属医院建成省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第二附属医院建成黔川渝肿瘤防治中心,第三附属医院通过“三甲”复审,附属口腔医院建成西南一流专科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建成珠海西部医疗高地。提质医疗服务能力,建智慧医院,力争新增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强化附属医院教学职能,探索“医学+X”交叉培养,新增教学基地。

实施内部治理强化优化工程,打造高效服务新模式。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绩效改革。补齐基建短板,建珠海校区宿舍,申报新蒲科技大楼。强化资源配置,发挥校友会与基金会作用,提升图书馆服务,完善应急救护机制。

实施文化启智润心育人工程,开创以文化人新局面。提升校园意识形态阵地治理能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贵州“四大文化”工程遵医行动,挖掘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价值,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进环境文化提升,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讲好遵医故事。

医科院校既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更承载着护佑人民健康、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重托。遵义医科大学将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贡献遵医力量。

刘文 龚其海

资料图片由遵义医科大学提供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