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直击震后现场:房屋受损百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0:34 1

摘要:2025 年 9 月 27 日 5 时 49 分,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发生了 5.6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震中位于北纬 34.91 度,东经 104.58 度 。此次地震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2025 年 9 月 27 日 5 时 49 分,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发生了 5.6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震中位于北纬 34.91 度,东经 104.58 度 。此次地震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震中周边 5 公里内分布着文峰镇荣丰村龙回山、汪家坡村等多个村庄,20 公里内有宝凤乡、木林乡、文峰镇等众多乡镇。震中距漳县 12 公里、距陇西县 12 公里、距武山县 35 公里、距渭源县 42 公里、距通渭县 69 公里,距定西市 78 公里,距兰州市 145 公里 。这意味着地震的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多个县区都感受到了明显的震感。定西市、天水市震感强烈自不必说,临夏州、平凉市、陇南市、兰州市等地也均有震感传来。

从地形上看,震中 5 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 2060 米 ,地形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震的传播和破坏程度。而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 200 公里内近 5 年来发生 3 级以上地震共 30 次,最大地震是 2023 年 12 月 18 日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 6.2 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 185 公里) 。频繁的地震活动,让这片土地的居民始终处于地震威胁的阴影之下。此次陇西地震,更是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房屋受损情况、人员安全状况都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地震对建筑安全的影响。

直击震后现场:房屋受损百态

地震过后,现场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走进震中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倒塌的土坯房随处可见,这些土坯房大多建造年代久远,采用的是传统的土坯砌筑工艺,墙体单薄,缺乏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地震的强烈摇晃下,它们就像脆弱的积木,瞬间崩塌,曾经的家园如今只剩下一堆堆破碎的土坯和扭曲的房梁。村民老张站在自家倒塌的土坯房前,满脸悲戚,眼中满是无奈与迷茫,这些土坯房承载着他大半生的回忆,如今却化为乌有。

而在一些砖混结构房屋集中的区域,虽然房屋没有整体倒塌,但裂缝却像狰狞的伤疤,布满了墙面。在陇西县城的一个老旧小区里,几栋砖混结构的居民楼墙体出现了明显的裂缝,有的裂缝甚至能伸进一个成年人的手掌。住在三楼的李阿姨心有余悸地说:“地震的时候,房子晃得特别厉害,我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感觉房子随时都会塌掉。现在看到这些裂缝,晚上都不敢睡觉,生怕房子会出问题。” 这些裂缝不仅影响了房屋的美观,更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每一道裂缝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人寝食难安。

还有一些农村的自建房,由于建造时缺乏专业设计和施工规范,在地震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屋顶塌陷,瓦片散落一地;有的门窗变形,无法正常开合;有的甚至出现了局部坍塌的情况。在武阳镇的一个村庄,村民小王的自建房屋顶塌了一大半,屋内的家具被砸得乱七八糟。小王无奈地说:“当时就想着把房子盖起来住,也不懂什么抗震设计,没想到地震一来,房子就成了这样。” 这些受损的房屋,是地震破坏力的直观体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安全在地震面前的重要性。

哪些房子更有保障

在地震的威胁下,并非所有的房子都同样脆弱,有些房子凭借其独特的结构、高标准的建造以及稳固的地基,展现出了更强的抗震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建筑结构的 “守护力”

建筑结构犹如房屋的骨骼,不同的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表现截然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钢筋的韧性与混凝土的抗压性完美结合。在地震发生时,钢筋能够承受拉力,混凝土则承受压力,两者协同工作,共同抵御地震力。例如,在一些城市的高层住宅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 剪力墙结构,框架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布局,剪力墙则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平地震荷载,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钢结构建筑则以其轻质、高强的特点在抗震方面表现出色。钢材的强度高,重量相对较轻,这使得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地震力较小。而且,钢材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致断裂,从而吸收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像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常常采用钢结构,在面对地震时,它们能够凭借自身的结构优势,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庇护场所。

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表现也不容小觑。木材是一种轻质且具有柔韧性的材料,它的结构形式通常采用榫卯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具有一定的可活动性。在地震发生时,木结构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榫卯节点的松动来缓冲地震力,减少对房屋整体结构的破坏。在一些山区或地震多发地区,木结构房屋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就地取材的便利性,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选择。

而砖石结构房屋,尤其是那些仅由砖石砌筑,缺乏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等加固措施的老式建筑,在地震中则显得较为脆弱。砖石材料的脆性较大,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破碎甚至倒塌。在陇西地震中,许多倒塌的土坯房就属于这类结构,它们无法承受地震的强烈摇晃,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建造标准与质量的关键作用

建造标准和质量是房屋抗震的重要保障。符合高标准建筑规范的房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建筑图纸的设计开始,就严格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规划,对建筑结构的布局、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都进行了精确计算。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

高质量的施工体现在多个方面。优质的建筑材料是基础,如强度高、耐久性好的钢材、水泥等。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钢筋的绑扎和焊接牢固,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承载作用。同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也至关重要,通过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严格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房屋的整体质量。

相比之下,那些违规建造的房屋在地震中往往不堪一击。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建筑材料,或者不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施工,随意更改建筑结构。在土耳其的地震中,大量违规建造的房屋倒塌,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违规建筑就像是隐藏在城市中的定时炸弹,一旦遭遇地震,就会给居民带来灭顶之灾。

地基稳固的 “底气”

稳固的地基是房屋抗震的根基,它就像大树的根系,牢牢地扎根于地下,为房屋提供坚实的支撑。常见的稳固地基类型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等。桩基础是通过将桩打入地下深处的坚实土层中,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层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一些软土地基或对沉降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桩基础被广泛应用。筏板基础则是将整个建筑物的底部用一块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板覆盖,形成一个巨大的筏子,将建筑物的荷载均匀地分布在地基上,有效地减少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如果地基不稳固,房屋在地震中就容易出现倾斜、倒塌等严重问题。在某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存在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如果在建造房屋时没有对地基进行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地基在地震时发生塌陷或不均匀沉降,进而使房屋受损。例如,曾经有一个小区在建造时,没有对地下的溶洞进行探测和处理,在一场地震后,多栋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危房,无法居住。

来源:我的事故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