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从省委第一书记到章丘基层工作的角色转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8:31 1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领导干部的角色转变往往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与时代特征。舒同,这位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党内一支笔"、"马背书法家" 的革命前辈,在 1961 年经历了从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到章丘基层工作的重大角色转变。这段特殊经历不仅是他个人革命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领导干部的角色转变往往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与时代特征。舒同,这位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党内一支笔"、"马背书法家" 的革命前辈,在 1961 年经历了从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到章丘基层工作的重大角色转变。这段特殊经历不仅是他个人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也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生动案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章丘人民依然铭记着这位特殊 "基层工作者" 的点滴往事,而历史也以其特有的厚重,沉淀出这段经历的深刻意义。舒同的早期经历与辉煌成就1905 年 11 月,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舒同便展现出强烈的进步思想,1920 年与同学组建进步团体,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潮。

1921 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他与进步青年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1925 年发表文章,直指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本质。1926 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1930 年 9 月,舒同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四军政治部秘书、红十一师秘书长等职,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 作战及长征。长征途中,他在马背上坚持习字,以树枝代笔、大地为纸,用手指在空中比划,这份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他赢得 "马背书法家" 的赞誉。抗日战争时期,舒同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43 年奉调山东,协助罗荣桓同志开展工作,由此与齐鲁大地结下深厚情缘。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舒同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1954 年调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山东期间,他深耕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山东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作为书法大家,他博采众长创立 "舒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革新者。角色转变的历史背景1960 年冬,"大跃进" 运动引发的经济困难席卷全国,山东成为重灾区之一。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峻,章丘黄河公社因饥饿、疾病导致的人口锐减事件(史称 "黄河事件")惊动中央。这一事件仅是当时山东乃至全国困难局面的缩影,其他地区灾情亦陆续显现。在此背景下,中央决定改组山东省委领导核心。1960 年 10 月,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宣布中央决议:免去舒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务,由曾希圣接任。随后全国掀起反对 "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的整风运动。在多次检讨后,根据中央 "体察民情、调研思想改造" 的指示,舒同被安排至离济南较近的章丘县开展调研与思想改造。1961 年 4 月,这位昔日的省委第一书记,以特殊身份踏上章丘土地。转任章丘的过程与实际情况1961 年 4 月 15 日上午 9 时许,一辆银灰色 "华沙" 轿车驶入章丘县委大院。身着洗旧中山装的舒同,带着司机与警卫员,开启了他在章丘的特殊工作历程。彼时县委领导均下乡参与生产救灾与地瓜育苗,21 岁的县委秘书刘宝华负责接待,将其引入常委会会议室。接报后的县委主要领导即刻返县,以简朴而郑重的礼节迎接舒同。关于舒同在章丘的职务,长期存在 "兼任或挂职县委书记" 的说法,此说甚至被载入《章丘县志》等史料。

但亲历者刘宝华回忆指出,省委从未正式公布相关任命,泰安地委与章丘县委亦未收到相关通知。舒同本人在章丘工作期间从未提及此职务,县委领导班子亦无相关认知。时任县委第一书记刘钦鉴始终主持工作,舒同既不参与决策,亦不干预日常事务,仅偶尔听取工作汇报并建议按上级部署执行。这一误解的源头,据刘宝华分析,或与 1961 年 12 月《大众日报》一篇报道有关。当时报社约请办公室主任于承福代刘钦鉴撰写农业救灾文章,原稿落款 "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刘钦鉴",刊发时改为 "中共章丘县委书记处书记刘钦鉴"。刘钦鉴曾推测:"许是因舒同同志在此,我们都得往后排。" 这一细微调整,竟成后人误判舒同职务的关键线索。舒同在章丘的具体工作事例尽管身份特殊,舒同仍以高度责任心投入章丘工作。到任当日,简单寒暄后便赴明水公社查旧大队考察春播,直奔地瓜育苗现场。时值青黄不接,许多社员因饥饿边摆瓜种边吞食瓜母,见领导到来慌忙藏匿。这一幕深深触动舒同,返县后连夜召开常委会,提议发文要求各生产大队将育苗剩余瓜种按劳力、老幼分类全部分配到户,严禁干部私分多占,杜绝饿病、饿亡事件。在章丘期间,舒同足迹遍及全县十七处公社中的大半,多次走访垛庄麦腰、闫家峪青野、相公七郎院、普集大柏等大队。春播结束后,他选择吕家大队包村蹲点。这个毗邻绣江河、旱涝保收的 "粮食囤",村西 300 亩玉米高产田头立着醒目标牌,朱红大字标注分管人姓名、种植面积、管理措施,产量指标赫然写着 "力争亩产超千斤"。面对 "指标过低恐被拔白旗" 的提醒,舒同坚定回应:"'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是典型浮夸风,放卫星是瞎折腾。

毛主席给生产队长的公开信已敲警钟,上级 ' 一吹二压三许愿 ' 让基层难办,我们当引以为戒。" 他强调:"吕家大队丰产田已过黄河(亩产 500 斤)、跨长江(亩产 800 斤),说大话骗百姓的事不能干,亩产千斤才是十拿九稳!" 最终,该片田通过科学管理亩产超预期 73 斤,以实绩印证务实作风。为督查政策落实,舒同曾携司机、秘书逛明水大集。见集市人潮涌动、货品丰富,他露出欣慰笑容。通过这些基层调研,他总结出 "摸实情需蹲基层,调查要走社入户赶大集" 的工作经验,至今仍具指导意义。个人生活作风与人物互动舒同在章丘的生活,彰显老共产党人的质朴本色。到任伊始,他在常委会宣布 "五不" 准则:不饮酒、不吸烟、不饮茶、非常时期不食细粮、一年内不食禽蛋、两年内不食猪肉,并严格践行。国庆前夕,县供销部门特批两瓶茅台酒,他滴酒未沾;秘书送 "泉城牌" 香烟、茉莉花茶,均被退回并嘱下不为例。他要求食堂每餐仅备一碗米饭、一份青菜、一碟咸菜,下乡就餐亦坚持此标准。交通工具方面,舒同拒绝特殊待遇。按级别原配国产高级轿车,他以 "基层搞特殊影响不好" 为由,主动换为老式 "华沙" 轿车 —— 彼时章丘县委无公务车,书记、县长均骑自行车下乡。到任后更立规:三里内步行;下乡与其他干部同往可拼车;因公出行任何干部均可搭乘。舒同赴任时行李极简,除办公用品外仅带铺盖,并转来组织关系。第二季度交党费时,他让秘书转交相应数额党费,令支部书记颇为触动 —— 当时县领导季度党费标准较低。至此,县委干部方知其资历深厚,敬意油然而生。与人相处中,舒同言语温和,无官腔官架,乐与社员交流、同群众交友。县委秘书赵金祯曾问:"您劳苦功高,来基层工作是否大材小用?" 他笑答:"真英雄通文善武,好公仆能上能下!" 此语既显豁达,更彰共产党人境界。作为书法大家,舒同工作之余常指导青年干部。刘宝华多次受其指点,珍藏其亲赠墨宝。1963 年调陕西后,他仍常通过秘书致信问候章丘老同事,这份情谊令当地干部感念至今。角色转变对个人的影响从省委第一书记到基层工作的角色转换,对舒同是深刻的人生淬炼。初到章丘时,他思想压力巨大,常 "见人不语、遇事寡言",言语甚至需随从翻译,神经衰弱严重,失眠成疾,与昔日主政山东时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深入基层、融入群众,舒同心态渐稳。他将精力倾注于调研救灾,通过与农民朝夕相处,反思过往工作。章丘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对 "大跃进" 教训有了更直观反思。这段经历锤炼意志,让他的工作方法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离章后,舒同历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始终保持在章丘养成的务实作风。这段 "基层修行" 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理解,成为其日后领导工作的宝贵财富。舒同后续的发展与贡献1963 年 3 月,舒同离章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重返省级领导岗位。"文革" 期间历经磨难,仍坚守原则、保持气节。1978 年复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协助宋时轮院长开展军队理论与军战史研究,贡献卓著。1982 年当选中顾委委员,继续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书法领域,舒同成就尤为突出。其创立的 "舒体" 融合传统与时代精神,独树一帜、广受喜爱。1980 年发起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首届主席(后任名誉主席),为书法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晚年笔耕不辍,以书法服务人民、讴歌时代。1998 年 5 月 27 日,舒同于北京逝世,享年 93 岁。

结语舒同在章丘的这段经历,虽为其漫长革命生涯的片段,却折射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与精神境界。从省委领导到基层工作,角色落差未消其志,反令他更懂群众疾苦、更坚宗旨信念。他在章丘留下的不仅是 "舒体" 墨宝,更是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半个多世纪过去,章丘人民仍铭记这位特殊 "基层工作者"。其故事传为美谈,精神激励代代干部。舒同的角色转变,既是个人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 "能上能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生动诠释。今日重温这段历史,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弘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仍具重要现实意义。舒同以行动证明: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身处何位,皆能永葆初心,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