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写字楼里的早餐到深夜加班的热汤,从偏远社区的生鲜配送再到乡村振兴的农产上行,外卖早已不是手机里一个简单的APP图标,而是串联起6亿用户、2000万骑手、千万商户的民生大动脉。9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那场关于“网络餐饮外卖健康发展”的座谈会,看似常规的政策会商
当外卖成为3亿人生活刚需:这场座谈会撕开行业升级的核心密码
从写字楼里的早餐到深夜加班的热汤,从偏远社区的生鲜配送再到乡村振兴的农产上行,外卖早已不是手机里一个简单的APP图标,而是串联起6亿用户、2000万骑手、千万商户的民生大动脉。9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那场关于“网络餐饮外卖健康发展”的座谈会,看似常规的政策会商,实则是给这个日订单量突破1亿单的万亿行业,递出了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船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监管动作,而是对“如何让外卖更好服务生活”的深层回应——当平台不再只盯着流量,商户不再困于佣金,骑手不再被算法裹挟,每个环节的微小进步,都将汇聚成千万家庭的餐桌幸福与亿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
很少有哪个行业能像网络餐饮外卖这样,在短短十年间完成从“新鲜事物”到“生活必需”的蜕变。截至2024年,我国外卖用户规模突破6.5亿,日均订单量稳定在1.2亿单以上,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大关。但数字背后,是更厚重的社会意义:它是3亿上班族的“移动食堂”,是2000万灵活就业者的生计依托,是千万中小餐饮商户的“第二增长曲线”,更是城市夜经济、即时零售的核心引擎。
在民生保障的战场上,外卖的作用尤为凸显。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外卖骑手成为“城市摆渡人”,7.8万名骑手完成超2000万单配送,保障了封控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在乡村振兴的版图里,外卖平台帮助云南鲜花饼、陕西肉夹馍等地方特色小吃走向全国,2024年县域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5%,带动超50万农民增收;在稳就业的大盘中,外卖行业不仅直接提供骑手岗位,还拉动了餐饮供应链、包装设计、即时配送等上下游超1000万个就业机会。正如座谈会所强调的,网络餐饮外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这种定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基础设施”。
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都难免伴随“成长的烦恼”。外卖行业从“补贴大战”到“流量争夺”,用十年时间走完了传统餐饮几十年的路,但也积累了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一度陷入“低价内卷”,挤压商户利润空间;个别商户存在资质审核不严、后厨卫生不达标等食品安全隐患;骑手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算法困局”“超时罚款”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平台与商户之间的权责划分、数据共享等方面也存在模糊地带。
这些问题的本质,不是行业的“原罪”,而是发展阶段的必然。当外卖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优化”,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已难以为继。市场监管总局此时召开座谈会,释放出清晰信号:行业规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护航发展”;不是给行业“踩刹车”,而是为其装上“导航仪”。正如会议所指出的,要“督促相关主体理性参与竞争、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构建行业良好生态”,这意味着监管的重心正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规范”,从“个案治理”转向“系统施策”,通过明确规则让各方主体有章可循,在规范中释放更大发展潜力。
此次座谈会最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思路的升级——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治理,转向“标本兼治、系统构建”的生态培育。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从“单一监管”到“多元协同”。过去,外卖行业的监管多聚焦于平台和商户,而此次座谈会特别提到与“平台内商户和外卖骑手代表深入交流”,这种“面对面倾听”的方式,打破了“政府-平台”的二元对话模式,让最一线的从业者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商户关心“佣金是否合理”“流量是否公平”,骑手关注“配送时间是否科学”“权益是否有保障”,这些声音的纳入,让监管政策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未来,这种“政府引导、平台主责、商户参与、骑手发声”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是从“临时整治”到“长效机制”。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出台”,这标志着外卖行业将告别“运动式治理”,进入“标准引领”的新阶段。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从服务流程、食品安全、骑手权益、数据安全等多个维度为平台设立“底线标准”,比如明确平台对商户资质审核的具体责任、规定配送时间的合理计算方式、规范佣金收取的透明化机制等。有了统一的“游戏规则”,企业无需再猜测政策风向,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创新;消费者也能获得更稳定的服务体验;行业竞争将从“无序内卷”转向“质量比拼”,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三是从“安全底线”到“质量高线”。过去,外卖监管的重点多放在“不出事”的安全底线,而此次会议提出“构建行业良好生态”“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意味着监管目标正从“保安全”向“提质量”延伸。比如,鼓励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优化骑手配送路径,减少无效劳动;引导商户提升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竞争;支持行业探索“健康餐”“老年餐”等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这种从“底线思维”到“高线追求”的转变,将推动外卖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升。
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平台、商户、骑手、政府、消费者五方的“协奏曲”。只有各方找准定位、各司其职,才能形成“1+1>2”的生态效应。
平台要当好“生态共建者”而非“流量收割者”。作为连接各方的核心枢纽,平台不能只追求GMV和用户量,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商户资质审核和后厨直播抽查,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佣金比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帮助中小商户“活得更好”;同时,要尊重骑手的劳动权益,通过算法优化、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式,让骑手“跑得体面”。例如,已有平台试点“弹性配送时间”,根据天气、交通等因素动态调整配送时长;有的平台建立了骑手职业伤害保障基金,这些探索值得推广。
商户要做好“品质守护者”而非“流量依附者”。对外卖商户而言,平台是“销售渠道”而非“生存全部”。只有回归餐饮本质,提升菜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比如,一些老字号餐馆通过外卖平台焕发新生,靠的不是低价促销,而是几十年积累的口味口碑;一些新兴品牌专注“小而美”的细分市场,通过差异化产品获得稳定客流。未来,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商户的经营环境将更加公平透明,只要专注品质,就一定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骑手要成为“职业建设者”而非“临时过渡者”。外卖骑手是行业最一线的劳动者,也是连接商户与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政府和平台的保障措施,骑手自身也可以通过技能提升实现职业发展,比如一些平台推出的“骑手转岗计划”,帮助优秀骑手成长为站长、培训师甚至区域运营负责人;有的骑手通过积累客户资源,自主创业开起了小餐馆。随着行业规范化,骑手将不再是“青春饭”,而是有发展前景的职业选择。
政府要做好“规则制定者”和“公平裁判员”。政府的角色是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既要通过国家标准明确“不能做什么”,也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应该做什么”。例如,对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好的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对积极保障骑手权益的企业给予表彰,形成“正向激励”的政策导向。同时,要加强跨部门协同,市场监管、人社、交通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骑手社保、交通违章等跨领域问题。
消费者要成为“理性参与者”和“监督促进者”。消费者的选择是市场的“指挥棒”,理性消费、客观评价,既能倒逼商户提升服务,也能促进平台优化规则。比如,遇到配送超时,多一份理解;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反馈。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和反馈,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微小力量。
有人担心,加强监管会限制外卖行业的创新活力。其实恰恰相反,规范是创新的“保护伞”,只有在稳定的规则框架下,企业才能放心投入长期研发,行业才能释放真正的创新潜力。《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国家标准的出台,不是给行业“设限”,而是为创新“划界”——在安全、公平、透明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大胆探索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通过AI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订单预测,减少骑手无效配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溯源,让每一份外卖都可追溯;通过“共享厨房”“前置仓”等模式,降低商户运营成本;通过“银发外卖”“助残外卖”等服务,让特殊群体也能享受便利……这些创新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环境,更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当外卖平台不再为流量焦虑,而是专注提升服务质量;当商户不再为生存发愁,而是用心打磨产品口味;当骑手不再为超时担忧,而是体面地穿梭在城市街巷;当消费者打开APP时,看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安全、健康与温暖——这才是外卖行业“健康发展”的真正图景。市场监管总局的这场座谈会,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外卖行业的下一个十年,将不再是“跑马圈地”的狂飙突进,而是“精耕细作”的价值深耕。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个与3亿人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必将以更健康的姿态,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