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最近网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张雪峰的“消失”——原本各大平台上的升学名师,突然像蒸发一样,连关注的按钮都看不见。网上一会儿传说他被永久禁言,一会儿又有员工说他下个月照常开播,弄得大家稀里糊涂。有人觉得,张雪峰“凉凉”其实是大快人心的事,有些事你看着无所谓,
张雪峰停播背后的真相:他为什么成了"全网公敌"?
说起来,最近网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张雪峰的“消失”——原本各大平台上的升学名师,突然像蒸发一样,连关注的按钮都看不见。网上一会儿传说他被永久禁言,一会儿又有员工说他下个月照常开播,弄得大家稀里糊涂。有人觉得,张雪峰“凉凉”其实是大快人心的事,有些事你看着无所谓,想通了你都想鼓掌,这么庞大的焦虑产业链有人收割,总得有个说法。
在升学咨询这条线上,这些年名字和影响力能赶上张雪峰的不多,填志愿考研,高考升学一条龙服务,但说句扎心的,水太浑。他不光是在专业面前给家长洗脑,把哪些专业高薪、哪些专业公务员、哪些专业工作稳定这套话反反复复地唱,家长听着一个比一个心焦,结果孩子一点没主见,也没人关心孩子喜不喜欢。他抓住的就是家长这类人群,自己没什么资源,却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愿意为一丁点希望花钱。这生意缝隙找得刁钻,操纵焦虑简直变成了一门艺术。
其实也不是啥高深学问,说白了,很多升学信息学校官网都挂着呢,你要是有心,招生办电话一个接一个拨,分数线每年都往外吐,去向报告也一清二楚。可架不住有的人精,一套PPT可以讲一年,骂天骂地顺带卖课,钱管够。说到底,无非是把“信息差”变现。但张雪峰不只是玩这个,他还善于借民粹、爱国说事儿,用那股劲头和某些大V如出一辙,常常画饼圈粉,甚至捐款时都要秀一把,既给家长建立一个“靠山”的形象,还不忘给自己留条后路,很懂营销。
这套路之所以能走得通,说到底家长才是真正的受众。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哪知道人生怎么选,认大学全靠电视新闻里提名字,北大清华、哈佛MIT,说实话根本不了解行业。选专业这茬,可怜见儿的基本都被爸妈左右了。家长们惯性思维就是:供你上个大学,安排一个体面岗位,以后结婚生子,再帮你看孙子。孩子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算不得重要事。大家都是望子成龙嘛!但这种只看升学和就业的规划,等于给下一代弄出一个个毫无方向的“工具人”。时间久了,父母变得功利,孩子也跟着学得明白。嘴上说让你幸福,其实也没把自由和快乐当回事。
结果热报的热门专业被哄抢,分数线越报越高,剩下冷门的招不满,有学生宁可复读,不愿降档次坐冷板凳。说是选择,其实压根谈不上。大环境都这样,孩子老师能扛?说得再好听也得低头现实啊。可真进了热门战场,就业市场又不是张雪峰描绘的那么滋润。毕业就等于端铁饭碗?笑死,早泡沫化了。出来之后发现岗位有限,排队等分蛋糕,最后一堆人落得腰斩式幻灭。专业跟着被炒高,后面变冷淡。学生走投无路,社会多元化也打折扣。行业偏科,企业咋招人?
谁也说不准公司未来几年缺啥样的人才。对升学规划师来说,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收服务费赚的净是眼下的钱,但一个建议最后毁了别人几十年,没人负责的。论选专业,不如喝茶看看小说痛快,这话真没埋汰谁。顾漫的书也能给你另一种人生体验,法律系里或许没何以琛的一百分,但总还有张益达式的幻想落地。
谈到张雪峰的行为,不夸张地说,他又想“贴权”,又想“贴地气”。一边割韭菜,一边高举大旗,巧妙游走在利益和舆论之间。信息差不是什么绝技,真自己动手多查查就能搞明白。每年招生季那些数不清的宣传、数据,哪个家长搜搜资料找不到?但总有些人指望别人点亮盲区,不愿意自个折腾。张雪峰擅长画大饼,让普通人感觉自己“被拯救”,习惯靠别人就懒得思考。说白了,这种生意通吃只要家长认可就行,谁还真在乎孩子将来想干啥。
对于“被封杀”这件事,别拿阴谋説当剧本,本质就是把吃相做绝了,手伸得太长,玩得太花招,自然惹人烦。不落好,正是自食其果。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