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强教授的“三不要三要”理论很著名,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阐释过,业界也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都实践过,大部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理论并不高深,也不复杂,但实践起来并不轻松,因为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要实施好,必须从系
刘强教授的“三不要三要”理论很著名,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阐释过,业界也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都实践过,大部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理论并不高深,也不复杂,但实践起来并不轻松,因为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要实施好,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做好顶层规划,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实施,肯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涵盖了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和网络层等,它的支撑基础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刘强教授在“三不要三要”中专门强调了“支撑基础要强化”。对于这句话如何理解,笔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思考,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笔者以为,要理解“支撑基础要强化”,需要从三方面去思考。第一,什么是智能制造的“支撑基础”?第二,它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三,如何夯实智能在制造的的“支撑基础”?
先说第一个,什么是智能制造的“支撑基础”?
智能制造构造复杂,其支撑基础包括技术基础层面、数据与标准层面、人才与组织层面、资源与环境层面等。
在技术基础层面,包括连接设备、系统、产品和人员的关键神经中枢的工业互联网或者物联网平台,这是连接设备、系统、产品和人员的关键神经中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如5G、工业以太网、可靠的连接协议、安全的平台架构,以及处理海量设备接入和数据传输的能力。二是自动化与传感技术,包括各类温度、压力、视觉、RFID等传感器和机器人、PLC等执行器,这是获取生产现场实时数据的基础。三是工业软件与系统,包括ERP、MES、PLM、SCADA、CPS等,这是支撑基础的核心和关键。四是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的软硬件设施,这是智能制造的数据底座。
在数据与标准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治理,包括数据标准、流程和管理规范等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二是各类标准接口协议,包括统一或兼容的通信协议,如OPC UA、MQTT、数据模型,如数字孪生模型、接口标准和安全标准等,以实现不同设备、系统、供应商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人才与组织层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数据科学家、系统集成专家、数字化运维人员等,智能制造需要既懂OT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训力度,构建适应新生产模式的人才队伍。二是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推动深层次的组织变革和文化转型,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更灵活、更协同的组织架构,并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适应数据驱动和快速响应的需求。
在资源与环境层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无论是网络改造、平台建设、设备升级,还是软件购置、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持续且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足够的、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二是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建立纵深防御安全体系,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是智能制造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三是政策法规与生态,包括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数据安全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类制度等。
第二个,“支撑基础要强化”的重要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的支撑基础,是智能制造这座大厦的地基,各类智能应用如AI规划、柔性生产、预测性维修等,是这座大厦的楼层。没有深厚坚实的地基、稳固的框架和通畅的管网,无论上面的楼层设计得多漂亮、功能多先进,大厦都可能摇摇欲坠或无法正常使用。“要强化支撑基础”就是要花大力气把地基打牢、把结构建稳、把管网铺好,确保大厦能建得高、立得稳、用得好。
“智能制造的支撑基础要强化”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就是要想成功实施和发展智能制造,不能只关注表面的如AI、大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等方面的“智能”应用,而必须首先或同步夯实那些底层、关键的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环境。
第三个,如何夯实智能在制造的的“支撑基础”。
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支撑基础是根基。根基不稳,上层的“智能”应用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发挥实效甚至可能失败。要夯实这个根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持续稳定的投入。这个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等。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放在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上也一样。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工业系统软件、数据底座,都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另外,人才的培养、技术的积累等,都需要时间,指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需要长久的耐力。
二是消除瓶颈。许多智能制造项目效果不佳或难以推广,往往是因为底层的网络、数据、系统集成或人才等基础存在短板,成为瓶颈。要夯实基础,就需要识别瓶颈、消除瓶颈。就像俗话说的,缺啥补啥。
三是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的支撑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智能制造的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都很快,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工业系统软件、数据底座等,现在先进的东西,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需要持续迭代、升级和扩展----这对企业是个很严峻的考验。
总之,“智能制造的支撑基础要强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好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保持定力,持续投入,迭代优化,不停地PDCA循环。
来源:长稔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