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887年秋,扬州城内血雨腥风。被囚禁数月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在绝望中迎来了部将毕师铎的屠刀,连同他的子侄一同命丧黄泉。消息传出,庐州刺史杨行密率全军缟素,大哭三日。这个曾凭一己之力平定南疆、震慑吐蕃、重创黄巢的晚唐名将,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公元887年秋,扬州城内血雨腥风。被囚禁数月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在绝望中迎来了部将毕师铎的屠刀,连同他的子侄一同命丧黄泉。消息传出,庐州刺史杨行密率全军缟素,大哭三日。这个曾凭一己之力平定南疆、震慑吐蕃、重创黄巢的晚唐名将,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谁能想到,这位晚年沉迷修仙的割据军阀,早年竟是“一箭双雕”的传奇猛将,更是写下“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才情诗人。从护国柱石到《新唐书》中的“叛臣”,高骈的一生,恰似晚唐王朝的缩影——辉煌与荒诞交织,崛起与坠落并存。
一、禁军贵胄的崛起:从“落雕侍御”到安南守护神
高骈的起点,足以让晚唐多数武将望尘莫及。出身山东名门“渤海高氏”,祖父是平定西川的名将高崇文,家族世代执掌禁军,这样的家世让他自幼便浸润在军旅与文墨之中。史载其“幼好为诗,雅有奇藻”,却又“弓马娴熟,深谙兵略”,完美诠释了“文武双全”的内涵。
宣宗年间的一次边境巡行,成了高骈的成名之作。当时天空中两只大雕盘旋不去,他张弓搭箭,一箭双雕应声落地。“落雕侍御”的美名自此传遍全军,连神策军的宦官统领都对这个年轻将领另眼相看,很快将他提拔为右神策军都虞候 。
真正让高骈崭露头角的,是晚唐棘手的边疆危机。咸通初年,党项叛乱、吐蕃犯边,各路唐军屡战屡败,唯独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时,屡出奇袭斩获甚多。随后他镇守秦州,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其部众万余帐,一举收复河州、渭州,平定凤林关,成为神策军系统中最耀眼的新星。
如果说西北战事是热身,那么安南之战便是高骈的封神之战。咸通五年(864年),南诏攻陷安南(今越南北部),朝廷数次征讨均遭惨败,交趾失陷的消息震动长安。宰相夏侯孜力排众议,推荐高骈出任安南都护,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临行前,高骈写下“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的诗句,既有豪情壮志,也暗藏背水一战的决心。抵达海门(今广西合浦)后,监军李维周因嫉妒多次催逼他仓促出兵,却在他出发后拒不增援,企图借南诏之手除掉这个政敌。
身处绝境的高骈却创造了奇迹。他发现峰州的五万南诏军正忙着收割稻谷,毫无防备,当即率领五千孤军发动突袭,不仅大获全胜,还缴获稻谷解决了军粮问题 。随后他围困交趾城十余日,就在破城在即之时,朝廷因李维周诬告而下令将其解职。戏剧性的是,高骈的捷报恰好此时送达长安,懿宗大喜过望,立即收回成命,令其重返战场。
最终,高骈攻陷交趾,斩杀南诏节度使段酋迁,斩首三万余级,结束了持续近十年的安南之乱。战后他主持修筑的大罗城,便是今天越南首都河内的雏形,越南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在《迁都诏》中盛赞此城“得虎踞龙蟠之势”,高骈也被当地百姓尊为“高王”,立生祠供奉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开凿“天威径”运河,打通安南至广州的海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漕运难题。
二、镇蜀风云:能臣与屠夫的双面人生
安南大捷后,高骈的仕途一路坦荡,历任天平军、剑南西川等镇节度使。乾符二年(875年),南诏再度进犯西川,直逼成都,朝廷又一次将救急的重任交给了他。
彼时成都已全城戒严,百姓涌入城内避难,人心惶惶。高骈行至剑州(今四川剑阁),距成都尚有六百里,便果断传令“打开城门,放百姓回家”。幕僚大惊失色,劝他防备南诏突袭,他却胸有成竹:“我在交趾大破二十万蛮兵,他们闻我之名必望风而逃,岂能进犯成都?若百姓久困城中,恐生瘟疫。”
事实果然如他所料,南诏军听闻高骈将至,立即遣使求和撤军。高骈抵达成都次日,便派五千精兵追击,在大渡河畔大破敌军,生擒数十名酋长当众斩首。随后他修复邛崃关,在边境修筑城栅,彻底断绝了南诏的入侵念头。
在蜀地,高骈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他主持扩建成都罗城,周长二十五里,仅用三个月便完工,大大增强了城防能力。为解决财政困境,他整顿吏治、严禁贿赂,甚至罢免了所有胥吏出身的官员。但这些举措背后,隐藏着他残暴嗜杀的本性。
成都有两千“突将”,是此前保卫成都的有功之臣,享有特殊待遇。高骈为削减开支,强行取消其待遇,激起兵变。乱兵冲入帅府时,他吓得躲进厕所才侥幸逃生。事后高骈表面承诺恢复待遇、不予追究,暗地里却查清了所有参与兵变者的住址。
两个月后的深夜,官兵按图索骥,破门而入,将突将及其家属不分老幼全部屠杀,死者达数千人,尸体被连夜投入锦江,江水为之染红。一位妇人临死前指天诅咒:“高骈!我必告于上帝,让你举家屠灭!”这血腥的一幕,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
三、平叛转折点:从黄巢克星到拥兵自保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军席卷江南,朝廷将高骈调任镇海军节度使,不久又加授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将平叛重任与帝国财权一并交到他手中。此时的高骈,手握重兵与财权,成为晚唐最举足轻重的人物。
起初,高骈确实展现出“黄巢克星”的实力。他派遣骁将张璘、梁缵分路出击,多次重创起义军,还降服了秦彦、毕师铎等数十名叛将。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军沿长江西进,被高骈部将阻击后,不得不转道浙江南逃广州。一时间,高骈威望达到顶峰,被封为渤海郡王,唐僖宗将平定叛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
局势的逆转,始于广明元年(880年)的信州之战。当时黄巢军遭遇瘟疫,兵力大损,被迫向高骈请降。高骈见立功机会在即,竟上奏朝廷“贼已破,不须重兵”,劝走了各路援军。没想到黄巢趁虚发动突袭,斩杀大将张璘,起义军声势复振。
经此一败,高骈的心态彻底改变。术士吕用之的一番话戳中了他的痛点:“相公勋业高矣,妖贼未殄,朝廷已有间言。贼若荡平,则威望震主,功居不赏,莫若观衅,自求多福。”这番话精准道出了晚唐藩镇的普遍心态——与其平定叛乱后遭皇帝猜忌,不如留着“贼患”保全自身。
此时的晚唐朝廷,早已深陷宦官与朝臣的权力斗争,高骈与权宦田令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当黄巢大军北上直逼长安,唐僖宗数次下诏令高骈勤王时,他竟拥兵十余万坐守扬州,仅派幕僚写了篇《檄黄巢文》虚张声势。甚至在僖宗逃离长安后,他还上表请皇帝巡幸江淮,被怀疑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 。
更致命的是,高骈在奏章中竟引用秦王子婴、汉更始帝的典故,暗指僖宗已是“亡国之君”。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彻底激怒了朝廷,僖宗下令剥夺其兵权与盐铁转运使职务,仅留侍中的虚衔。失去财权与兵权的高骈,从此一蹶不振。
四、修仙迷局与末日悲歌:预言成真的悲剧
被剥夺权力后,高骈彻底陷入了荒诞的修仙迷局。他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将军政大权全部交出。吕用之自称能通神灵,劝高骈“闭门修炼即可成仙”,还为他修建“迎仙楼”,禁止外人打扰。
在吕用之的操控下,淮南军政日益混乱。他结党营私、排挤异己,甚至建立私人武装监控军民,导致“上下离心,道路以目”。曾经治军严明的高骈,对眼前的乱象视而不见,整日沉迷于炼丹修仙,还荒唐地将将士的战功归功于“仙力相助”。
光启三年(887年),曾被高骈降服的黄巢旧将毕师铎,因畏惧被吕用之所害,联合宣州观察使秦彦发动兵变,率军围攻扬州。此时的高骈仍寄望于“仙师”保佑,直到叛军攻破城门,才惊觉自己的修仙梦不过是一场骗局。
被囚禁期间,高骈曾试图写信向杨行密求救,却被秦彦截获。九月初四,秦彦、毕师铎下令将高骈及其子侄全部处死。传说高骈临死前,仍在呼唤吕用之请来的“神仙”,最终却只能在绝望中迎来死亡。
不久后,杨行密攻破扬州,杀秦彦、毕师铎为高骈报仇,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位曾平定南疆、震慑吐蕃、重创黄巢的一代名将,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落幕。而那位突将妇人“举家屠灭”的诅咒,竟一语成谶。
结语:时代悲剧下的双面人
高骈的一生,是晚唐藩镇将领的典型缩影。他有“一箭双雕”的勇武,有平定安南的功绩,有“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才情,却也有屠杀无辜的残暴、拥兵自保的私心、晚年修仙的荒诞。
有人说他是“叛臣”,可他早年确实为大唐续命立下汗马功劳;有人说他是“能臣”,可他晚年的昏聩又直接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或许,高骈的堕落从来不是个人选择的偶然,而是晚唐皇权衰落、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必然。
当朝廷猜忌功臣、宦官专权乱政,当“留贼冀后福”成为藩镇共识,当整个帝国都在走向末路,即便如高骈这般文武双全的奇才,也终究逃不过“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命运。他的故事,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王朝的挽歌。
“十年磨剑志酬恩,万里长征破虏尘。回首海门烟树隔,不知身是落雕人。”高骈的这首《言怀》,或许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从一箭落雕的少年英雄,到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再到饥寒交迫的阶下囚,他的人生轨迹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而他的悲剧,既是个人野心膨胀的结果,更是晚唐藩镇割据、朝廷腐朽的必然。读懂高骈的一生,便读懂了大唐灭亡的前夜。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