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火得不行,制作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这热度得续上,这钱得接着挣,周杰人也火了,剧组也跟着吃红利,等到拍第二部,剧本拿过来,周杰不乐意了,说这本子不行,到处是窟窿,他想改,这下剧组不干了,老板撂下一句话,找谁来演谁都能红,这话到现在还被人拿出来说,太资本了,
少年包青天那个剧,当年谁家电视里不放,晚上吃完饭,胡同里走一圈,窗户里透出来的都是包拯断案的声音,周杰那个黑脸一瞪,案子破了,我们那会儿小孩都学他。
第一部火得不行,制作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这热度得续上,这钱得接着挣,周杰人也火了,剧组也跟着吃红利,等到拍第二部,剧本拿过来,周杰不乐意了,说这本子不行,到处是窟窿,他想改,这下剧组不干了,老板撂下一句话,找谁来演谁都能红,这话到现在还被人拿出来说,太资本了,红不红,平台说了算,演员就是个壳,换个人照样拍,钱照样进兜里,这套玩法早有了。
周杰走了,陆毅来了,后来第三部又换成了邓超,观众嘴上不说,心里跟明镜似的,周杰演的那个包拯,有点野,有点邪乎,陆毅演呢,太正了,像个三好学生,邓超演,又太端着,少了那种初生牛犊的机灵劲儿,你现在去网上翻,什么豆瓣贴吧,评论里都是一个调调,“周杰那个劲儿,别人真学不来”,有个叫“剧迷老王”的网友就说,陆毅邓超演得再好,大家心里那个包拯还是第一部的样子。
剧播着播着,网上又炸了,说抄袭,抄的是日本一个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漫画,案子手法一对比,像“干尸案”啊,“牡丹亭案”啊,网友把漫画一页一页截出来,说连配乐有影子,弹幕里都在问,是不是抄的,好多人说“童年滤镜碎了一地”,这种话当时到处都是。
可要说全抄,那也不对,毕竟是中国的古装探案,包拯这个人物,整个故事背景,是咱们自己的,案子是有点影子,但人物关系,服装道具,台词对白,是咱们这套东西,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一部为什么那么火,就是剧情够紧张,演员找对了,那个悬疑的味儿抓得特别准。
再回头说老板那句“谁都能红”,这事儿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一个角色,观众认的是那张脸,是那个劲儿,周杰演活了,后面换谁来,观众觉得不对味,演员这东西,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说换就换,剧组有剧组的账本,观众有观众的心,最后这东西卖不卖得出去,还得看观众买不买账。
这三部到底哪部最好看,你随便找个人问,答案基本一样,豆瓣评分也摆在那,第一部甩开后面两条街,剧情,演员状态,整个氛围,刚刚好,后面两部,故事也还行,但感觉差了口气,台词,人物,那个气场,散了。
少年包青天这事儿,给后来的人提了个醒,剧本,演员,整个班底,哪个环节你糊弄,观众看得清清楚楚,资本想着赶紧变现,创作的心就容易跑偏,观众不傻,营销做得再好,收视率掉下来,什么都白扯,得把故事当回事,把演员选对了,把本子磨扎实了,这剧才能在观众心里留下来。
这个剧的命,也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走不走的事,整个行业能拿来当镜子照照,原创、演员、资本这三样东西,年年有新故事,观众一直在用遥控器投票,想让自己的剧有人看,这几件事得给它捋顺了,这才是正道。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