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传到华盛顿,五角大楼连夜开会,结论只有一句:中国人疯了,但最好别惹。
“六颗核弹,也敢跟美国拍桌子?
”——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1964年真事。
那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闷响,蘑菇云把戈壁滩烤成焦黄。
消息传到华盛顿,五角大楼连夜开会,结论只有一句:中国人疯了,但最好别惹。
为啥?
因为毛泽东压根没打算靠那几颗铁疙瘩打仗,他玩的是“精神原子弹”。
戴高乐的特使马尔罗后来回忆,他当面问毛:“美国真要扔核弹,你怎么办?
”毛吐着烟圈笑:“他们不敢。
”——这话后来被CIA写进报告,标题叫《东方心理战的极限样本》。
其实早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毛就放过大炮:“核战争打起来,社会主义能在废墟上跳舞。
”赫鲁晓夫听得直冒冷汗,西方媒体骂“疯子”,但骂完都悄悄把对华核打击预案锁进保险柜。
最绝的是1960年代中苏翻脸,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
国内粮票都快成废纸了,毛却在政治局会议上拍桌子:“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这话被《纽约时报》头版嘲讽“穷国的自杀式恐吓”,但三个月后,苏联悄悄撤走了瞄准北京的导弹旅。
美国那边更憋屈。
第七舰队在日本横须贺的核弹头,原本瞄准北京、上海,后来突然调转方向——因为五角大楼算过账:炸中国六颗核弹的代价,是东京、冲绳、关岛一起陪葬。
这就叫“隔山打牛”的威慑:你炸我,我就让你半个亚洲的基地陪葬。
更魔幻的是国内。1964年原子弹成功那天,北京胡同里老太太排队买白菜,听见广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场把菜篮子举过头顶喊:“咱家以后不怕鬼了!
”——后来粮店发粮票,愣是多给二两白面,说是“沾核光的喜气”。
西方智库后来总结:中国的核战略是“穷国的奢侈品”,但毛把它玩成了“土法心理战”——弹头少没关系,只要让敌人相信你敢扔,这游戏就赢了。
艾森豪威尔晚年写回忆录,专门留了一章给毛泽东:“核武器最大的威力,确实在它没扔出去的时候。
那个东方人,比我们更早明白了这点。
”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