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幅真迹,一段历程!他如何锁死草书天花板?黄庭坚的草书第一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0:24 1

摘要:黄庭坚,贵为北宋 “四大家” 之一,在草书领域的卓越成就,无疑超越了同列的蔡襄、苏轼与米芾。《宋史本传》中清晰点明,他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黄庭坚对自身草书造诣极为自负,宣称唐以后真正得草法者,仅张旭、怀素与他自己。

黄庭坚,贵为北宋 “四大家” 之一,在草书领域的卓越成就,无疑超越了同列的蔡襄、苏轼与米芾。《宋史本传》中清晰点明,他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黄庭坚对自身草书造诣极为自负,宣称唐以后真正得草法者,仅张旭、怀素与他自己。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山谷确为草书史上屈指可数的、具备强烈创新意识且风格独树一帜的书法巨匠,其草法堪称空前绝后。

若要研习黄庭坚的草书,最为可靠的依据,当是他的墨迹。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草书墨迹数量颇为有限。截至目前,较为可信的草书墨迹主要有七件。依据黄庭坚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水赉佑先生在《作品考释》中的梳理,这七件传世作品依创作时间先后依次为:

一、《花气诗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故宮博物院藏。

三、《廉颇蔺相如传草书卷》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四、《杜甫贺兰钴诗帖》故宮博物院藏。

五、《诸上座草书卷》故宫博物院藏。

六、《李白忆旧遊诗草书卷》日本京都藤井齊成会有邻馆藏。

七、《刘禹锡竹枝词草书卷》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上述 7 件墨迹均未标注确切纪年,其中有 2 件附有行书跋尾。国内学者大多通过书风的演变轨迹以及行书跋文的风格特点,来推测它们的创作年代。水赉佑先生明确指出《花气诗帖》书写于元祐二年(1087 年),而其余 6 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均以 “约” 字冠之。这 7 件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 18 年,涵盖了黄庭坚从 43 岁至 61 岁期间的全部草书创作。

1、《花气诗帖》

此帖见于《黄庭坚尺牍墨迹联卷》,乃迄今所能见到的黄庭坚最早的草书墨迹,创作此帖时,他年仅 43 岁。实际上,在此之前,他研习草书至少已有近 20 年之久。关于山谷究竟何时正式踏上草书学习之路,水赉佑先生在文章中并未详细阐述,仅提及他大约 17 岁左右开始学书。彼时,山谷跟随舅父李公择在淮南游学,由此开启正式学书的历程。

据陈志平先生考证,山谷大约在治平五年(1068 年)才开始学习草书,当时他 24 岁。在这一时期,他的草书主要取法于王羲之与张旭,正如他自己所言 “少时草圣学钟王,意气欲齐韦与张” 。而其草书的实际指导老师是周越,周越在当时颇具声名,众多学者纷纷尊崇并向他求教,其中便包括蔡襄与米芾。然而,山谷后来对周越的草书却极为不满。他在 56 岁时曾感慨:“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元祐初年,从山谷草书的体势来看,尚偏向于小草一路。尽管他在元祐二年二月有幸接触到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对怀素的草书有了一定认知,但理解尚不够深刻。此时,他的草法基本与周越类似。《花气诗帖》便充分体现了周越草书 “笔劲” 与 “沉着” 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山谷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每个单字的法度完备以及用笔的干净利落之上,然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显然缺乏其后来成熟期所具备的空间布白意识,以及那种揖让有致的禅意。

整幅作品虽然点画精准细腻,但整体风格却显得平淡无奇。

山谷早期草书与晚期草书的最大差异,在于字中是否蕴含笔趣。此笔趣并非关乎法度,而与学养及审美情趣紧密相连。山谷在其书论中对这一点极为重视。例如,他后来在自评元祐年间所写之字时曾说:“盖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实际上,对于山谷元祐初年的草书,当时的名家如王巩(定国)、苏轼、钱穆父(勰),总体评价都不高,认为其弊病在于 “俗”。元祐三年,当他于蜀中石扬休家中目睹怀素《自叙》真迹后,犹如打开了全新的视野。黄庭坚由此开始对这一时期书法存在的 “俗” 病进行深刻反思,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盖予少时学周膳部书,初不自寤,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

由于山谷对自己草书的 “俗” 病有了切身体会,所以一方面不再轻易为他人书写草书,另一方面则转而潜心刻苦学习张旭与怀素。

正因如此,在之后的七八年间,山谷基本不为人写草书。这也正是山谷早期草书作品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庭坚对自己元祐期间草书的总体评价是 “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耳”。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山谷的草书基本为法度所束缚,远远未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化境。

2、《黄庭坚浣花溪图引全卷》

水赉佑先生依据此帖中山谷自书的歌词,将这一残卷判定为山谷元祐三年(1088 年)所书。彼时,山谷任职于秘书省兼史局,年仅 44 岁。

在现存的山谷所有草书墨迹里,这件作品显著呈现出一种探索性的印记。它既不具备《花气诗帖》那般用笔的精细审慎,也不及《诸上座帖》的老练成熟、笔势曲折多变。

在诸多方面,它与《寄贺兰钴诗》颇为相似,比如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牵映。在这一残帖中,两字相连或三字相连的情况屡屡出现。此外,用笔速度明显放缓,注重线条节奏的变化,收放之间的对比度已然明显拉开,然而整体线条却显得松散拖沓,笔力有所欠缺,沉稳有余而畅快淋漓不足。从章法上看,虽已出现一些错落之态,具备《诸上座》的某些特征,但从通篇布局审视,把握得尚不到位。

在此卷中,已然能够清晰察觉到山谷在努力探索并用心解决 “字中有笔” 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这是摆脱草书俗气的关键所在。徐邦达先生认为 “此卷书法老颓,恐非那时所写”,“是山谷晚年所书,多骨而少肉”,这种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无论是从用笔特点还是整个草法所呈现的精神风貌来看,它都不似山谷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创作于元符三年前后(1098 年),也就是他 54 岁左右的时候。

此外,关于线条呈现出松沓乏力的状况,极有可能是山谷采用极为柔软的鸡毫进行书写所致。山谷在题跋中曾多次提及使用廉价鸡毫来创作作品。那时他还未曾目睹怀素的真迹(山谷是在元符三年见到怀素《自叙》真迹的)。由于其眼界尚未真正打开,他只能凭借对张旭草书的认知与理解来进行创作。

故而,这件草书残卷的书写时间应介于《杜甫寄贺兰山锆诗》之后、《诸上座帖》之前,属于山谷中期草书向晚期草书转变的过渡性作品。

3、《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作不仅是黄庭坚一生创作中篇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在宋人手卷之中,亦堪称最长的巨制。从草书创作风格与用笔特点来考量,它应置于《花气诗帖》之后,而非水赉佑所主张的在《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之后。(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风格类似的还有《杜甫贺兰钻诗卷》)。水赉佑认为,《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全卷》是黄庭坚初次贬官时,因心情颇为不平静而创作的,并据此推断该作品约作于绍圣二年(1095 年) 。倘若这一推断合理,当年黄庭坚 51 岁,距离书写《花气诗帖》已过去 7 年。

然而,由于这两件墨迹均未标注年款,水赉佑所判定的 1095 年这一时间,便颇具可疑之处。

如今细观《廉颇蔺相如传》,整卷作品点画看似干净,线条却显得硬朗有余,直线条过多,部分字用笔略显飘浮,结体也较为松散。而《寄贺兰钴诗》则相对成熟许多,用笔能化直为曲,结字更为自由灵活,章法在平实之中见出奇致。由此可见,这两件作品显然并非同年所书。《廉颇蔺相如列传》理应早于《寄贺兰钴诗》若干年。

我们将《黄庭坚尺牍墨迹联卷》、《黄庭坚浣花溪图引全卷》、《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全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黄庭坚尺牍墨迹联卷》、《黄庭坚浣花溪图引全卷》、《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全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来源:大成国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