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五个“坚持” 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0:14 1

摘要:“‘十四五’以来,河西区全区上下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在9月26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西区专场中,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

人民网天津9月27日电 (记者陶建)“‘十四五’以来,河西区全区上下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在9月26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西区专场中,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穆生军表示,“地区生产总值自‘十四五’首年迈上千亿级台阶以来,预计今年将超过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26%和39%。”

穆生军介绍,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五个“坚持”:

坚持“融”字为先,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服务协同发展“大格局”。引进京冀企业795家,市场化引进项目投资达113亿元。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探索构建“企业+高校+院所”高能级平台,带动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推进北京外溢科技成果与天津承接需求有效衔接,一批科创机构集聚河西。深化与京冀地区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区内12所中小幼学校、12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冀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政务服务异地可办事项超过百项。

坚持“创”字引领,以“三新”“三量”为工作抓手,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引擎”。年均新增服务业市场经营主体超万家,202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4.6%,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到62%,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占比较“十三五”末提高了17个百分点。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汇聚知名高校、企业机构的创新资源,新增科创载体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成全市第七个海河实验室,2.9平方公里的“数字岛”纳入天开园“多点”布局。累计盘活闲置资产面积达63万平方米,实现盘活收益61.7亿元。

坚持“改”字攻坚,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区属国企在城更、养老、金融、数据、教装等领域新增投资7.1亿元,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制定新的国企绩效考核办法,让区属国企从“舒适区”走向“绩效区”。推动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实施231条改革举措,打造全市首个“跨省通办及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厅,推出10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入选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制定加快服务业扩大开放23条举措,202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较“十三五”末增长近20%。

坚持“文”字赋能,以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升城区发展“软实力”。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四连冠”。实现14个街道一级文化站全覆盖。全区非遗项目达到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占全市的四成以上,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入选全国“最具传播影响力非遗活动”。新增2家A级景区,创建2处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河西区被评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4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270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96亿元。

坚持“治”字增效,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下足城区治理“硬功夫”。获评全市首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试点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5个,新增学位6.2万个。以0.7公里为半径,在全区布局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5大类32项服务。打造“AI+之城”,搭建48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底座,推出86个应用场景。累计提升改造老旧小区516万平方米、道路沿线2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190万平方米,雨污分流改造208个小区,消除140处混接点。PM2.5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了37.3%,2024年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了35天,水环境考核达标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终保持100%。

穆生军表示,河西区将努力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围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地”,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河西力量。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