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痒!这种病进入高发期!医生提醒:不可烫洗、不能抓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0:03 1

摘要:每年换季,门诊总会迎来这样一群人:胳膊、小腿、脖子、后背,甚至肚皮莫名其妙地开始奇痒无比,痒到彻夜难眠,抓破皮也不解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过敏了”,但秋冬季节的“元凶”常常另有其人——皮肤干燥性瘙痒。

每年换季,门诊总会迎来这样一群人:胳膊、小腿、脖子、后背,甚至肚皮莫名其妙地开始奇痒无比,痒到彻夜难眠,抓破皮也不解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过敏了”,但秋冬季节的“元凶”常常另有其人——皮肤干燥性瘙痒

你没听错,这不是病,但真的很难受。尤其是中老年人、孕妇、换季敏感群体,是重灾区。这种“痒”不是寻常的挠一挠就能解决的,它像是从皮肤里面往外钻,越挠越厉害,越烫洗越上头。

一到秋天,空气湿度急剧下降,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就开始告急。它原本是保护我们皮肤的“天然屏障”,一旦不稳定,皮肤就容易“漏水”,变得干瘪、紧绷,甚至脱屑、起皮。

有些人说,我洗澡勤,身上干净得很,怎么还痒?问题可能就在这儿了——过于频繁地洗澡,特别是用热水烫洗,会让皮肤的油脂流失更快。保护膜没了,皮肤就像缺水的沙漠,风一吹就裂。

很多人下意识地用力抓,抓了还不够,还喜欢拿搓澡巾“狠搓一顿”,觉得这样舒服。但这种行为只会让角质层越来越薄,皮肤越来越敏感,瘙痒也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夜里一热,痒得更厉害。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神经末梢更活跃、血流更旺的时候,皮肤的神经敏感性也随之增强。痒感“升级打怪”,你就彻底睡不好了。

不少人会去药店自己买点“止痒膏”,随便抹抹。但问题是,如果皮肤已经干裂,或者有轻微的破口,乱涂药膏可能会引起接触性皮炎,本来只是干痒,结果发展成红肿、渗液,得不偿失。

更有甚者,看到皮肤发红,就以为是“湿气重”,转头就去拔罐、艾灸、泡脚、贴膏药,越折腾越麻烦。这种“痒”多数只是皮肤缺水导致的水分屏障受损,根本不是“体内毒素”。

尤其是老年人,皮脂腺本来就分泌少,还喜欢用热水泡脚、泡澡,一泡就是半小时。洗完不护肤,皮肤干得像树皮一样,瘙痒从小范围变成大面积,“越洗越痒”不是说说而已。

这时,很多人就想到了“保湿”。但你用的保湿产品真的适合你吗?很多便宜的大罐护肤霜,其实只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虽然短期滋润,但并不真正修复屏障。

选择一款含有神经酰胺、角鲨烷、甘油的保湿霜,才是对皮肤的根本呵护。保湿要讲究“时机”,洗完澡后三分钟内涂抹,效果最好。这是因为皮肤还处于微湿状态,吸收力最强。

穿衣方式也有讲究。贴身衣物尽量选择纯棉材质,透气柔软,不刺激皮肤。毛衣、羊绒虽然暖和,但直接贴皮肤容易引发摩擦性瘙痒,最好在里面加一层打底衫。

饮食方面也值得注意。辛辣、酒精类食物会刺激血管扩张,让痒感更明显。多吃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比如胡萝卜、南瓜、坚果,有助于稳定皮肤状态。

有个误区要纠正:不要一痒就去泡温泉、蒸桑拿。高温环境会让皮肤水分流失更快,反而加重干燥。皮肤温度升高,神经兴奋性增强,瘙痒感也随之坐火箭一般上升。

如果你实在痒到抓狂,建议用冷水轻轻擦拭痒处,不要直接用冰敷,以免刺激过度。冷敷可以暂时降低皮肤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瘙痒,但只能缓解一时,根本还在于保湿。

再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自行用酒精、花露水、风油精之类的东西去止痒。它们初用可能有一点凉感,但很快会带来更强烈的刺激,甚至引起皮肤屏障的进一步破坏。

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粉尘颗粒、PM2.5等容易附着在皮肤上,加重外源性刺激。外出回家后尽量用温水轻柔清洁,避免残留物堵塞毛孔、加重瘙痒。

心理状态也很关键。焦虑、紧张会让皮肤敏感性提高,痒感变得更强烈。很多慢性瘙痒患者,最后都发现“越在意越痒”,保持平和心态,反而有助于症状缓解。

说到底,秋冬的“特别痒”,本质上是皮肤在“渴水”,不是病,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避免反复抓挠、别用热水猛洗、别轻信偏方,才是根本的自我保护。

皮肤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屏障受损,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来。科学护肤的核心,不是花多少钱,而是尊重皮肤的生理规律。保湿、温和、规律,这才是王道。

这个季节如果你觉得特别痒,不要惊慌,也别乱动手。先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点调整,皮肤自然会慢慢“安静”下来。皮肤干燥性瘙痒虽然常见,但绝不是可以忽视的小事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芳,王宝玺.秋冬季皮肤干燥性瘙痒症的防治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7):132-134.

2. 李剑,刘志红.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的护理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6):110-112.

3. 周慧,黄娟.皮肤屏障功能与瘙痒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34(4):382-385.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