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做义务工是假的吧?大队不是给了工分吗?”最近,这类质疑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甚至嘲讽:“不就是修路挖渠,哪来的‘无私奉献’?”但一位亲历的老人却红着眼眶说:“我们自带干粮,一干就是几十年,谁记得?”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用三个真实故事,带你回到那个汗水浸透
前言:
“农民做义务工是假的吧?大队不是给了工分吗?”最近,这类质疑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甚至嘲讽:“不就是修路挖渠,哪来的‘无私奉献’?”但一位亲历的老人却红着眼眶说:“我们自带干粮,一干就是几十年,谁记得?”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用三个真实故事,带你回到那个汗水浸透信仰的年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义务工的起源:国家艰难时,农民扛起了“铁肩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修水库、建公路、挖水渠……这些关乎民生的工程刻不容缓,可国家穷得叮当响,怎么办?于是,农民在农闲时被组织起来,以“义务工”的形式参与建设。
例子1:白莲河水库的“万人大会战”
鄂东的白莲河水库,如今碧波荡漾,却是5万民工用铁锹和箩筐,苦干3年建成的。三县的农民自带干粮、睡草棚,一分钱工资没有,只有大队记的“工分”。有人问:“工分不是钱吗?”但老农李大爷解释:“工分只是队里记账的符号,分的是集体自己的粮食,国家没出一分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义务工的真实模样:干公活、贴饭钱,还要被误解?
1980年代前,义务工由大队统一派发,夫妻俩一年至少做20个工。修路挖渠时,农民甚至自备工具,饭盒里装点红薯就当一餐。
例子2:张婶的“修路日记”
张婶保留着1978年的日记:“今天修国道,扛石头磨破肩膀,队里记了10工分。晚上回家算账,这工分换的粮,其实是全家年底分红扣出来的——等于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还要倒贴力气!”更心酸的是,有人偷懒不出工,还得交罚款。这哪是“领报酬”?分明是掏空家底支援国家!
例子3:单干后的“义务工困境”
包产到户后,义务工变成“出人或出钱”。老王因孩子生病没法修渠,咬牙交了代工费,邻居却嘲讽:“你看,明明能花钱解决,算什么义务?”但老王苦笑:“交的钱是给代工农民的,国家还是没出一分。我们不过是在用不同方式‘贴钱’建设家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网友争议背后:忽视的奉献,不该被贬低的牺牲
如今,有人翻旧账说:“义务工有工分,别卖惨!”但亲历者一句话怼回去:“如果这叫报酬,为什么受益的公路、水库从不给农民分红?”事实上,工分只是内部记录,稀释的是全体社员收入。更扎心的是,许多工程建成后,农民甚至用不上——比如深山修的水渠,最终通了城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度思考:
义务工的本质,是农民在国家艰难时期的主动牺牲。这种奉献,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有偿劳动”,它凝聚着一代人对家国的信仰。当我们用今天的市场逻辑去批判历史,是否忽略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五十年的义务工,是近亿农民用脊梁撑起的国家基石。他们或许没拿到现金,但留下了4万座水库、无数公路良田。如今,我们享受的发展红利,每一寸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这段历史不该被质疑湮灭,而应被铭记——奉献者的心,从不能用金钱衡量!
你的家族里,是否也有义务工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温暖延续!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