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在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的智慧农业园蔬菜基地,当地连片大棚种植的蔬菜逐渐迎来丰产期,菜农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分装、转运……
近日,航拍镜头下的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水稻制种基地沟渠纵横,千余亩稻田里众多杂交制种水稻品种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9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在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的智慧农业园蔬菜基地,当地连片大棚种植的蔬菜逐渐迎来丰产期,菜农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分装、转运……
农户杨卫春站在她承包的智慧大棚内,按下操作按钮,大棚顶部的“棉被”便缓缓展开,灌溉系统开始精准作业。
“温度35摄氏度,湿度68%,土壤微量元素正常。”杨卫春看着手机APP上的数据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关系着作物的生长品质,以前全靠人工感受,现在靠科学。”
杨卫春与土地打交道了十几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人”,和大多数农户一样,此前一直使用普通大棚种植蔬菜。
“那时候全靠经验和感觉,天气的变化让我们吃尽苦头。”她回忆道,“特别是辣椒这种对温度敏感的作物,温度差几度,长势和产量就完全不同。”
从传统种植,到智能化种植,从“老”农人到“新”农人,观念的革新,离不开萍乡市组织到高素质农民培训班。
以杨卫春为例,她曾经参加过芦溪乡村振兴学院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不仅学习各类先进种植技术,还赴省外先进农业省份学习。
“在学习中,不仅了解到了各类蔬菜的种植技术,还亲眼看到当地农户专业化的、智能化的运营模式,正是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更加坚定了我走农业智能化这条道路。”杨卫春说。
近日,航拍镜头下的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水稻制种基地沟渠纵横,千余亩稻田里众多杂交制种水稻品种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依托芦溪乡村振兴学院等教育培训资源,萍乡市组织了多批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到目前,该院已承办省内外600余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万人次,成为培养“新农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在萍乡市湘东区举行的2025年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筹备阶段,培训团队深入湘东区、莲花县等制种核心区调研杂交水稻制种全流程技术,摸清产业痛点,让课程“精准对接需求”,让50名学员收获满满。
萍乡市武功山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则围绕景区周边创业群众的实际需求,采取线下理论植入,线上互联网视频直播实战知识为主,进一步提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乡村旅游电商技术能力水平提升,全面助力武功山5A景区旅游老百姓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推广能力。
莲花县持续培育一批本土人才,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等平台,开展“理论+实践”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乡土技能人才和种养户3000余人次,让农民知道“该干什么”明白“该怎么干”。
“我们将建立学员跟踪服务机制,实时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持续为萍乡市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力。”萍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萍乡市为例,近年来,江西省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上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5年《江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方案》,今年,江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21517名以上。
培育的内容重点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等三大工程: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并针对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短板弱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等举办一批专题培训班。
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将有更多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在赣鄱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助力江西在农业强省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