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媒体眼中,这似乎是一场“人力盛宴”,年轻人多、消费力大、劳动力便宜,简直是世界工厂的替班选手、全球办公室的潜力股。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印度人口或将逼近18亿,稳居全球第一。
在国际媒体眼中,这似乎是一场“人力盛宴”,年轻人多、消费力大、劳动力便宜,简直是世界工厂的替班选手、全球办公室的潜力股。
但问题是,人口多不等于人力强,年轻也不等于有用。
当“人口红利”被当成长期饭票,现实却可能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印度要想把这18亿“人头”变成18亿“动能”,面临的挑战,远比数字本身复杂。
理论上讲,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带来低抚养比、高储蓄率、高消费潜力,经济增长自然跑得快。
但印度的现实,并没跑出这个剧本的理想线。
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超过1200万人,经济却只能腾出少量正式岗位,大多数人只能在非正规部门“打零工”。
一边是摩肩接踵的求职者,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岗位供给,落差越来越大。
《2023年印度就业报告》显示,仅有不到一成的新增劳动力能找到有保障的正规工作。
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岗位,甚至出现工程师转行开三轮车的现象。
印度媒体自己都调侃,“学历越高,就业越难”,“大学生比文盲还便宜”。
制造业本该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在印度,制造业长期只占GDP的15%左右,远低于中国在工业化高峰期的比重。
《金融时报》指出,印度未能走上“先制造、后服务”的发展路径,直接跳进了服务业的深水区,但水下的基础并不稳。
结果是,服务业的增长带不动就业,制造业又吸收不了人,整个经济就像一辆前轮脱节的三轮车,方向不稳,速度也起不来。
青年人手里有证书,眼里有期待,却找不到合适的“门”。
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人口不再是资源,而可能成为不安的引信。
从表面看,印度年轻人多得很,平均年龄只有28岁,听起来像是“青春正当时”。
但问题在于,这批年轻人能不能接上现代经济的“电压”?答案并不乐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印度有超过一半的小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依然无法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算术能力。
这种“学习贫困”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短板。
ASER的年度报告一针见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效果严重不足,导致后续教育层层掉队。
高等教育的两极化更是明显,印度理工学院(IITs)的毕业生是全球科技公司争抢的“尖兵”,但这些精英只占极小部分。
绝大多数学生就读的普通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IT产业是印度的招牌,但《华尔街日报》曾指出,真正能胜任IT岗位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20%。
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求职者却满街跑,成了最尴尬的“供需错配”。
制造业也在喊“缺人”,《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不少工厂宁愿提高工资,也很难招到合格技工。
这说明,印度不仅面临“就业岗位少”,还面临“合格人才更少”的双重困境。
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力空心”。
想让人动起来,先要路通、灯亮、电稳,但印度的基础设施,离这个标准还有不小距离。
《经济学人》曾形容印度的港口“拥堵如菜市场”,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严重拖累制造业效率。
电力供应也是不稳定因素,工厂经常因断电被迫停工,生产计划一拖再拖。
基础设施不跟上,企业不愿进,岗位更难生。
比“硬件”更棘手的,是“软件”问题,女性不参与。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仅约2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印度自动放弃了近一半的劳动力资源。
这不是女性不想上班,而是“上班这件事”本身就很难。
从通勤安全到社会观念,从家庭压力到用工歧视,各种看不见的门槛把女性挡在了职场之外。
《纽约时报》的调查显示,许多印度女性即使拥有大学学历,也因为缺乏安全保障和社会支持,最终只能选择“待在家里”。
这就像一辆车有两条驱动轴,只用了一根,另一根不仅没开动,还锈在那里。
国家机器想提速,光靠一半的动力,难免吃力。
印度的人口确实多,年轻人也确实多,但“红利”不是数字游戏,不是人一多就能自然变强。
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滞后、女性劳动力缺失,这些现实问题像四道“组合锁”,把人口红利的门死死关住。
未来会不会更好?答案取决于印度政府和社会的行动力。
如果能在教育、基础建设、劳动市场改革等领域下真功夫,这扇门还有机会打开。
但时间窗口不会等人,随着老龄化开始显现,今天的机会窗口,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结构风险。
18亿人口,是印度的底牌,也是它的赌注。
是变成增长引擎,还是变成社会负担,不取决于年轻人有多少,而取决于这些年轻人能不能真正动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人口红利,不是用来吹的,而是要靠“真刀真枪”去兑现的。
来源:梦里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