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维摩诘经》、《大智度论》等佛教经典
维摩诘居士,这位被誉为“不二法门”第一人的大智慧者,曾经在毗耶离城中为无数修行人指点迷津。
在那个佛陀住世的年代,无数求道者日夜精进,却总是在修行路上遇到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有人苦修十年而不得要领,有人虽然博学多闻却始终无法真正开悟,有人持戒精严却依然烦恼重重。
突破修行瓶颈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为何看似如此复杂的问题,维摩诘居士却说原来如此简单?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毗耶离城中最大的精舍里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修行人。
他们有的是刚刚剃度的年轻比丘,有的是修行多年的老参,还有不少虔诚的在家居士。
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困惑和求知的渴望。
维摩诘居士缓缓走进精舍,虽然身着居士装,但那种从容不迫的气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他的眼神深邃而慈悲,仿佛能洞察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疑惑。
一位年轻的比丘首先起身合掌,恭敬地说道:“尊者,弟子出家已有三载,每日四时用功,诵经、坐禅、持戒,无一懈怠。”
“可是为何总觉得自己的修行如隔着一层纸,始终无法真正突破?”
这话一出,在场的其他人纷纷点头,显然都有同样的困惑。
维摩诘居士淡然一笑,在众人中央的蒲团上坐下。
“你们可曾想过,这层’纸’究竟是什么?”
年轻比丘思索片刻:“弟子愚钝,或许是自己的根器不够,或者用功还不够精进?”
一位中年的居士接话道:“我觉得可能是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更多的闻思。”
另一位老比丘摇头道:“我看未必如此,我已经研读经典二十余年,各种法门都有涉猎,可依然觉得修行艰难。”
维摩诘听完众人的回答,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那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
“你们都说得有道理,可惜都没有触及根本。”
“我且问你们,当你们坐禅的时候,心中在想什么?”
“当然是专注于呼吸,摄心不乱,观察妄念的起伏。”几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当你们诵经的时候呢?”
“自然是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思惟经文的含义。”
“持戒的时候呢?”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犯戒,严格按照戒律的要求行事。”
维摩诘居士哈哈大笑,那笑声中既有慈悲,又有一丝无奈。
“你们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
众人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维摩诘为何发笑。
维摩诘缓步回到座位,神色变得庄重起来。
“你们都在’做’修行,却忘了修行的真谛。”
“就如一个人想要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却拼命地擦拭镜子表面。”
“ 真正的障碍不是镜子上的灰尘,而是那个一直在擦拭的’我’。 ”
一位聪慧的沙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尊者的意思是说,我们太执着于修行的形式了?”
“不仅仅是形式。”维摩诘的声音变得更加温和。
“你们想一想,当你们说’我在修行’的时候,这个’我’是谁?”
“当你们说’我要开悟’的时候, 这个想要开悟的又是谁?”
“当你们说’我的修行有进步了’或者’我的修行退步了’的时候,这个评判的又是谁?”
话音刚落,那位沙弥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尊者,弟子好像明白了!”
“我们一直在用’我执’去修行,岂不是南辕北辙?”
维摩诘赞许地看着他:“善哉!你已经触及要害了。”
“ 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想要修行的’我’。 ”
“可是,仅仅明白这一点还不够。”
这时,一位年长的居士忍不住问道:“尊者,如果连修行的’我’都要放下,那我们还如何修行呢?”
“这岂不是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
维摩诘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关键问题。”
“很多修行人都会在这里产生困惑,甚至因此而放弃修行。”
“但是, 真正的修行,恰恰是要在这种看似矛盾中找到不矛盾的智慧。”
他起身走到院中,指着那棵古老的菩提树。
“你们看这棵树,它从不刻意成长,却年年茂盛;它从不执着开花,却岁岁花开。”
“它有没有在’修行’?有没有在’成长’?”
众人若有所思,却一时难以回答。
维摩诘继续说道:“这棵树顺应天时,应季而长,应时而花,这就是它的’修行’。”
“但它从来不会说’我要长得更高’,‘我要开得更美’。”
“ 它只是遵循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生命的圆满。 ”
年轻的比丘若有所悟:“尊者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像这棵树一样,顺应本性地修行?”
“可是我们的本性是什么呢?”
维摩诘微笑着看着他:“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你们的本性,就是那个能够觉察到’我在修行’这个念头的觉性本身。”
“它从来不曾生,也从来不会灭;它不会因为你们的精进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你们的懈怠而减少。”
“ 它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自在的。 ”
一位中年的居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们一直以为修行是要’得到’什么,实际上修行是要’认识’什么。”
“正是如此!”维摩诘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众生的烦恼,皆因不识本来面目而生。”
“你们一直在向外求法,却不知道最高的法就在你们的心中。”
“ 当你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就会发现从来没有什么需要修的,也没有什么需要证的。 ”
那位沙弥兴奋地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本心呢?”
维摩诘居士走到一朵盛开的莲花前,轻抚花瓣。
“你看这莲花,它生长在污泥中,却能开出清净的花朵。”
“它从不嫌弃污泥,也不执着于清净。”
“ 它知道污泥和清净都是它生命的一部分,都是成就它圆满的因缘。 ”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有这种莲花般的智慧。”
“不管遇到什么境界,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中,都不会迷失自己的本性。”
一位老比丘感慨道:“听尊者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是,要做到这些,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
维摩诘哈哈大笑:“时间的长短,完全在于你们的心境。”
“ 有些人修行一辈子,还是在门外徘徊;有些人一念回光,当下就证入了。 ”
“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门外,只要他愿意抬脚跨进来,一步就到了。”
“如果他不愿意,就算在门外站一万年,也还是在门外。”
年轻的比丘急切地问:“那么,这一步要如何跨出呢?”
维摩诘的神色变得更加庄严:“这正是关键所在。”
“ 这一步,就是要彻底放下那个想要跨步的’我’。 ”
“当你不再执着于修行的得失,不再计较境界的高低,不再分别圣凡的差别时,你就已经跨出这一步了。”
就在这时,夕阳西下,金光透过窗棂洒在众人身上。
整个精舍都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
维摩诘居士缓缓起身,准备为大家揭示那个最核心的秘密。
众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大智慧者的最终开示。
空气中似乎都凝固了,只有远处传来的阵阵梵音在轻柔地诉说着什么。
可是,就在即将揭晓答案的关键时刻,维摩诘居士却突然停了下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仿佛在等待什么。那个能够真正突破一切修行瓶颈的究竟秘密,就在下一句话中。而这个秘密,竟然简单到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
维摩诘居士环视众人,缓缓开口:“你们想知道突破修行瓶颈的关键吗?”
众人齐声回答:“愿闻尊者开示!”
维摩诘深吸一口气,声音变得格外清晰:“ 突破修行瓶颈的关键,就是要明白根本没有瓶颈这回事。 ”
“所谓的瓶颈,都是你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
“ 真正的修行,从来不存在瓶颈,因为本性从来没有被束缚过。 ”
年轻的比丘愣住了:“尊者,这话怎么理解?”
维摩诘微笑道:“你们一直以为修行是一个过程,有起点,有终点,有进步,有退步。”
“但实际上, 修行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认识。”
“就像这个房间里的虚空,它有没有被墙壁阻碍?”
众人摇头。
“墙壁存在,但虚空并没有被分割。同样的道理, 你们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从来没有被任何东西阻碍过。”
“所谓的瓶颈,只是你们以为有瓶颈而已。”
中年居士若有所悟:“那么,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那些障碍呢?”
“ 那些障碍,都是因为你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需要修行的’人’。 ”维摩诘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
“当你们真正明白自己的本性时,就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修行,也没有什么’法’可修。”
“ 修行者、修行和修行的方法,这三者本来就是一体的,从来没有分离过。 ”
沙弥激动地问:“那我们还需要继续坐禅、诵经、持戒吗?”
维摩诘点头:“当然要继续。”
“但是, 你们要明白,不是’你们’在坐禅,而是坐禅在坐禅;不是’你们’在诵经,而是诵经在诵经。”
“当你们真正放下了那个’能修’的我时,修行就变成了最自然的事情。”
“就像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却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老比丘感慨道:“原来如此!我们一直在用有限的心去追求无限的境界,怎么可能不感到困难?”
“ 正是如此! ”维摩诘赞许地点头。
“ 真正的修行,是要用无限的心去体验无限的境界。 ”
“而这个无限的心,就是你们的本心,它从来就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年轻比丘终于彻底明白了:“突破瓶颈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原本就没有瓶颈!”
“善哉!”维摩诘大声赞叹。
“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修之修,无证之证。 ”
“当你们不再把修行当作一种负担,不再把开悟当作一个目标时,你们就已经在最高的境界中了。”
夕阳完全落下,精舍里点起了灯火。
在这温暖的光芒中,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喜悦。 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修行的关键竟然如此简单——不是要成为什么,而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什么。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放下对得失的执着。当心中再无挂碍时,一切境界都成了修行的道场,一切当下都是圆满的呈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