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失业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宅在家里。“等一等吧,看看有没有朋友介绍工作。”“再缓一缓,说不定哪天网上刷到合适的岗位。”“没收入,出门还要花钱,不如先待着。”
很多人失业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宅在家里。
“等一等吧,看看有没有朋友介绍工作。”
“再缓一缓,说不定哪天网上刷到合适的岗位。”
“没收入,出门还要花钱,不如先待着。”
但是,我要告诉你:失业不可怕,宅在家里才可怕。
因为所有的机会,几乎都藏在“外面”,而不是“屋里”。
为什么宅在家里最危险?
信息被切断在家,你能接触到的信息,就是电视、手机、朋友圈。但真正的机会,不会自己跑到屏幕上来找你。信息封闭,人就越来越被动。心态会越来越差
宅在家,起初是“休息一下”,但很快会变成“自我怀疑”。你会觉得自己被社会遗忘,越想越焦虑,最后甚至不敢出门。资源会流失
很多工作机会、人脉资源,本来可能通过一次偶然聚会、一次街边遇见建立起来。但当你一直躲在家里,这些资源慢慢就流失了。
一句话:宅在家里,你什么也不会拥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改变。
走出去的三条路径
很多人说:“走出去”听着简单,但到底去哪?干什么?
其实,路径很清晰:
1. 去人多的地方,感受真实需求
机会往往藏在人群的习惯里。
去早市: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哪些东西排队最多。去商场:看看哪些品牌生意好,哪些店冷冷清清。去写字楼周边:看看上班族的早餐、午餐都买什么,价格是多少。这些信息网上搜不到,必须亲眼看到,才能触动你。
2. 去陌生圈子,拓展思维边界
如果你总是和同一批朋友聊天,你得到的也只是重复的信息。
去参加一些行业沙龙,哪怕只是坐在角落听一听。去图书馆、共享办公区,观察别人都在做什么项目。去社区活动,比如公益讲座、兴趣班,接触新的人和新思路。陌生圈子里,总会蹦出来让你意想不到的灵感。
3. 去干点小事,哪怕先赚点零花钱
“走出去”不是一定要一开始就赚大钱。你可以先试试:
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帮朋友卖几天小吃,感受一下现金流的快感。去兼职送外卖、快递,熟悉城市的路线,也能认识不少同行。去做一些临时工,比如会展帮忙、超市促销。这些小事不一定让你马上翻身,但能帮你找回“赚钱的感觉”和“行动力”。
几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1:早餐摊的小伙
我认识一个朋友,失业后在家待了三个月,越待越焦虑。后来他跟着亲戚去早市,发现卖手抓饼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一咬牙,自己摆摊,结果不到半年,月入两万。他感慨:要是当初继续宅在家,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案例2:广场上的舞蹈老师
一位下岗女工,原本天天在家叹气。有天出去散步,看见广场上有很多人跳舞,但没有人教。她从小喜欢跳舞,就主动上去带大家排队练习。没想到慢慢做成了“广场舞培训”,最后还卖起了舞蹈服装。
案例3:兼职送外卖的大叔
有个40多岁的大叔,失业后第一反应是“没脸出去送外卖”。后来实在扛不住,就尝试接单。送了一个月,他发现外卖骑手里很多人都在做副业:有人边送外卖边直播,有人顺手帮小店带货。他才意识到:送外卖不仅是收入,还能接触到无数店铺老板和顾客,信息量非常大。
走出去能带来的五大收获
信息:你会发现哪些行业火爆,哪些行业在衰退。人脉:你会遇见新的人,建立新的关系。灵感:机会往往来自偶然的观察。心态:忙碌会让你减少焦虑,保持积极。行动力:从小行动开始,慢慢积累,机会自然会出现具体行动清单(失业后的第一周该怎么做)
如果你真的失业了,不要在家发呆。照着这份清单去做:
第1天:出门去最近的早市或夜市,观察大家的消费习惯。第2天:去人才市场转一圈,哪怕暂时不投简历,先看看招聘需求。第3天:去一次图书馆或共享办公区,看看别人都在忙什么项目。第4天:尝试一个临时兼职,比如发传单、促销。第5天:联系三个老朋友,约出来聊聊。信息、人脉往往从老关系开始。第6天:去一个你完全陌生的活动,比如公益讲座、创业沙龙。第7天:整理一周的所见所感,写下来,你会发现有些点值得深入尝试。照着做一周,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和信息量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总觉得机会遥不可及,好像非要有钱、有关系才行。
但其实,机会一直都在,只是你不走出去,就看不到。
你可能在街角看到一个排队的小摊子,灵光一闪,找到下一个方向;
你可能在一次偶然的聚会里,遇到一个正在找合作伙伴的人;
你可能在一次兼职里,发现某个行业的巨大缺口。
这些,都是坐在家里永远想不到的。
失业并不可怕,人生谁都会遇到低谷。
真正让人陷入绝境的,是你把自己关在家里,与社会脱节。
请记住一句话:
世界上所有的机会,都是在人群中,而不是沙发上。
所以,如果你正处在失业、没收入的阶段,别再闷在家里。
哪怕今天只是出门走一走,看一看,你也比昨天更接近机会一步。
机会不会自己敲门,但你可以走出去,迎头撞上。
来源:阿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