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渭南丨新中国成立前后洛惠渠建设中的蒲城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9:28 1

摘要:洛惠渠建设,是汉代龙首井渠技术的传承与改进,是历代水利人龙首精神的传递。蒲城人在洛惠渠洛东渠系建设中,前有杨虎城将军拍板、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后有20世纪60年代后期蒲城人开始建设洛西倒虹和洛西灌区。而在中间,则有洛惠渠的两位水利工程师承前启后,一是新中国成立

●党忠社

洛惠渠建设,是汉代龙首井渠技术的传承与改进,是历代水利人龙首精神的传递。蒲城人在洛惠渠洛东渠系建设中,前有杨虎城将军拍板、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后有20世纪60年代后期蒲城人开始建设洛西倒虹和洛西灌区。而在中间,则有洛惠渠的两位水利工程师承前启后,一是新中国成立前五号洞攻坚以及水利设施保护者原树贤,二是新中国成立初负责洛惠渠复修并投入运营的李赋丰。

原树贤(1911—1955年),字德斋,蒲城西东乡刘傅庄(今傅家庄)人。

原树贤

1927年秋,他随三哥原清月在白水读完高小,考入西安成德中学。1931年8月考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染织专业,九一八事变后停学回陕。1933年4月,应聘于蒲城县孙镇私塾学校任教。1934年2月考入李仪祉创办、附设于西安高中的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同年秋,该班并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5年8月随班迁至武功张家岗校本部。1936年10月,与水利专业的同学一起赴平、津、青、济、沪、杭等地参观水利工程月余。返回陕西不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原树贤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二哥是同盟会会员、“蒲案”烈士原斯健,三哥是曾任蒲城县教育科长、孙镇小学校长,与共产党有颇多联系的原清月,五哥是曾留学英国并加入共产党、后任杨虎城将军秘书、原陕西师范学院副院长的原政庭。这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奠定了他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更使他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1937年4月,原树贤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毕业,全班同学都在陕西省水利局听候分派工作。蒲城同乡、省水利局局长李仪祉曾对他们训话,要他们“为事业而努力,万勿以名利得失计较”,这句话成为原树贤日后做事做人的方向。同月,原树贤被派往大荔泾洛工程局洛惠渠实习。11月实习期满,被派为西北水利设计测量队测量员,曾参加城固湑惠渠、陇县汧惠渠的测量与设计。1939年7月任洛河水文站站长,1941年1月被聘为助理工程师。1942年8月泾洛工程局编制《洛惠渠第五号隧洞改开明渠计划书》。10月,开挖明渠试验段。

1943年1月原树贤晋升副工程师。3月,参与洛惠渠五号洞工程的施工。

原树贤到来后经实际了解,发现开挖明渠也有问题,因挖方深,地下水层高,不切断地下水层,在挖至相当深度以后,两岸土层不能保持,时有塌方危险,直到8月才完成66米,多数工程人员丧失信心。

原树贤及时坚决地放弃这一方案,继续探索隧道施工途径。他翻阅大量资料,与其他人员共同探讨,同时深入工地仔细勘查,走访当地老农,运用所学知识,并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进行探测试验,在吸取前多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终于找到新的施工方案——工作井工作洞方案。即采用明渠挖至地下水层后(距洞底15米),再凿井以达洞底的方法。因为起水高度的减低,井水量得以控制。据此于60米内连挖二井,顺利完成60米的隧洞工程,谓之“试验段”。

10月泾洛工程局编拟“工作井—工作洞施工方法”。此后,根据这一成功经验,在地面沿洞线每30米凿井一孔,达于水层,是为上层井。再于上层井底之左侧挖工作室,纵连各工作室而成工作洞。工作洞内下设水沟,上铺小铁轨,以达洞外。这项工作完成之后,再着手下层井之开挖,使洞下水位高程降低,工作井距缩短,地下水便被人工控制,隧洞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根据这一方案,他亲自领导施工,在此期间,因其工作成绩突出,1945年1月泾洛工程局晋升他为工程师。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46年11月26日,使五号洞南、北段全部贯通。消息传出,沿渠农民欣喜非常。水利部得知使面临报废威胁的洛惠渠起死回生者系我国水利大师李仪祉的学生时,盛赞“水利专家尽出蒲城”,特向其颁发了“一等金色水利奖章”。根据记录,获一等和二等水利奖章的只有数十人。原树贤能获得一枚,可见其贡献之大。

1948年2月,原树贤负责洛惠渠西二干渠工程。不久洛惠渠工程停止,泾洛工程局由大荔迁至西安市北新街甲三号,安排工务所原树贤等部分员工留守工地看护资产。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原树贤和员工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洛惠渠工程及其财产的安全。

1949年3月4日,大荔解放,人民政权相应建立。原树贤和员工把看护的工程和资产完整地移交给了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原树贤又带领曾经的洛惠渠员工,积极投身到洛惠渠工程的修复建设中,在西一支渠等工程中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了施工的加速推进,西一支渠1950年3月5日开工,6月12日竣工,全长9.52公里。正是这种努力,使费时15年尚未建成的洛惠渠,于1950年4月10日放水灌溉。为表彰原树贤兴修水利和保护国家财产的功绩,西北军政委员会为他颁发了“解放西北纪念章”。此章授予参加西北解放战争的第一野战军指战员,或曾经在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进行作战后又划归其他部队的指战员,曾在支援大军进军西北的支前民工支队中工作过的民工干部,和立功民工功臣也可授予该章。

李赋丰(1918—1966年),祖居蒲城县原马湖乡(今洛滨镇)富塬村,出生在西安市书院门和乐巷。祖伯父李仲特、祖父李桐轩、父亲李约祉、叔父李仪祉都是同盟会的会员、知名的学者;舅父张季鸾是新闻界知名人士,是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熏陶,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家训。

李赋丰

李赋丰先后在西安、天津就读,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附中。卢沟桥的炮声,使他回到西安家中。叔父李仪祉见他身体健壮,性格开朗、朴实、能吃苦,找他谈话,鼓励他学习水利工程。他从小听父辈说老家在渭北旱原,缺水,井深几十丈,遇到天旱吃水更困难。又看叔父终年累月为兴修水利奔忙造福民众,便考入西北专科学校水利专业。

李赋丰在学校期间,不担学习优秀,还利用寒暑假期,实地考察了关中泾、洛、渭各惠渠灌溉工程,访问了许多农村,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并写了考察纪实,拍了照片,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志愿是修建多目标的水利工程,不仅使旱地变水田,还要供农村工业用电,使大地改观,让沙漠长出好庄稼,把贫苦变成富裕,离开这些,便成为庸俗无用的人。”当他的大女儿李昭高中毕业时,他还鼓励女儿考入了北京农机学院水利系。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搞水利这一行,越搞越迷,修成一条小渠都会有几喜。”

1941年秋,李赋丰毕业后去陕西城固,参加湑惠渠的修建工程。他跟随老工程师由定线测量和小型工程设计做起,到担负起大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由于他事业心强,身体力行,工作做得出色,被提升为副工程师,主持监工处。

1945年,他受任接管旧五门堰的灌溉系统后,用新的湑惠渠灌溉系统控制它,进一步代替它。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封闭了一些渠道,在插秧季节分地区轮番用水。做到无田不插秧,无插不收,使旧五门渠管理科学化,乡绅点头称道,老百姓喜笑颜开。

1948年夏,省水利局派李赋丰去台湾考察水利,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回陕西后,他被派到陇县测量汧惠渠工程,一直坚持到西安解放前一日。

1949年下半年,省人民政府克服困难,组织力量,恢复洛惠渠水利工程。9月,李赋丰被调派到洛惠渠工程处任工务科科长。在组织支持下,他下力气调查了解,拟定了洛惠渠全面复工计划和分期施工的步骤:

一是精心设计灌溉渠系的布置。洛惠渠灌区地形南北高差48米多,中间有自贵家营至龙门长约20公里的洼地,东部有盐池洼地,洼地南部又临高地。新中国成立前修的几条干渠,为了节省工程量,一般走向偏低,约占总规划30%的地浇不上水。李赋丰实地踏勘,重新规划,增设西一支、东一支、东二支、东三支等四条支渠,还有40余块高地用不上水。他又作分期消灭高地的规划,为以后全灌区用水浇地打下基础。

二是为保护总干渠和支渠的安全,设计了退水工程七座。如东干渠南湾的钢筋混凝土跌井,高差20多米,渠水可退入黄河滩;西干渠党川沟的钢筋混凝土喷嘴,跌差也近20米,渠水可退洛河。

三是他亲自设计了单挺臂和双挺臂闸门启闭机,启闭力为5吨和10吨,还设计了5米跨度的弧形南门,为水利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终,他没有辜负党的信任和支持,出色地完成了洛惠渠整修任务。他在日记上这样写道:“快乐和尽职是分不开的,我常藉着尽自己的责任以增加自己的快乐。我知道,这不过是快乐的开始而已,只要我尽职尽责,还会有更大的快乐!”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