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股市场还在纠结于消费复苏的持续性、新能源赛道的估值修复时,半导体板块却在本周悄然走出了独立强势行情。截至本周收盘,半导体板块(以中证半导体指数为例)单周涨幅达12.3%,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的1.2%和创业板指的2.5%,成为全市场最耀眼的“明星板块”。
01 半导体板块领涨:多重逻辑共振下的“技术性牛市”
当A股市场还在纠结于消费复苏的持续性、新能源赛道的估值修复时,半导体板块却在本周悄然走出了独立强势行情。截至本周收盘,半导体板块(以中证半导体指数为例)单周涨幅达12.3%,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的1.2%和创业板指的2.5%,成为全市场最耀眼的“明星板块”。
这波领涨行情的底层逻辑,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周期、技术、资金四大维度的共振结果:
(1)政策面:国家意志下的“硬核支持”
半导体作为“大国重器”,其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链安全。近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8年)》正式落地,明确提出“到2028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60%”的目标。与此同时,国家大基金三期的募资进展进入关键阶段,市场预计超千亿元的资金将重点投向半导体设备、材料等“卡脖子”领域。
以光刻机领域为例,上海微电子的28nm国产光刻机已进入客户端验证阶段,一旦量产,将打破荷兰ASML的垄断格局。政策的“有形之手”正为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崛起铺就康庄大道。
(2)行业周期:全球库存拐点与需求复苏
从全球半导体周期来看,2024年下半年以来,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出货额同比降幅持续收窄,2025年二季度已实现由负转正,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库存周期正式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
下游需求端,智能手机领域,华为Mate70系列搭载的国产麒麟芯片引发换机潮,带动国内晶圆厂的代工需求;汽车领域,智能驾驶的普及推动车规级芯片产能扩张,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国内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AI领域,大模型训练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让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加速先进制程扩产,进而拉动半导体设备的采购需求。
(3)技术面:国产替代的“从0到1”突破
在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领域,国内企业正实现一个个“零的突破”:
• 刻蚀设备:中微公司的5nm刻蚀机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全球市占率超20%;
• 薄膜沉积:北方华创的PECVD设备在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产线的渗透率持续提升;
• 检测设备:精测电子的晶圆检测设备已通过长江存储的验证,打破海外企业垄断。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更让相关企业在全球市场具备了竞争力,成为板块上涨的“硬核支撑”。
(4)资金面:聪明资金的“提前布局”
从资金流向来看,本周北向资金净买入半导体板块87.5亿元,其中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韦尔股份分别获净买入15.2亿、12.8亿、9.6亿元。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在二季报中对半导体设备板块的持仓比例环比提升3.2个百分点,社保基金更是在多家半导体设备龙头中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
资金的敏锐嗅觉,早已捕捉到板块的景气度拐点。
02 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为何成为资金“吸金池”?
在半导体板块普涨的背景下,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代码:516800) 本周规模激增50.3亿元,年内规模已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半导体设备主题ETF。其“吸金”能力背后,是市场对半导体设备赛道的高度认可,更有其产品设计与运作的“过人之处”。
(1)ETF基本概况:精准聚焦“设备赛道”
该ETF跟踪中证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指数,成分股涵盖了半导体设备制造、材料生产的核心企业,其中设备类企业权重占比超80%,包括北方华创(权重18.2%)、中微公司(权重12.5%)、沪硅产业(权重8.7%)等龙头。这种“精准聚焦”让投资者能一键布局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核心资产,避免了个股选择的风险。
(2)资金流入:规模与成交的“双爆发”
本周该ETF的日均成交额达35.6亿元,较上周环比增长120%,规模增长的同时流动性进一步提升,形成“规模-流动性”的正向循环。从资金性质来看,除了散户投资者的申购,更有机构资金的“批量入场”——某保险资管本周通过大宗交易买入该ETF10亿元,表明专业机构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3)成分股表现:龙头股的“戴维斯双击”
在板块领涨的背景下,该ETF的成分股集体爆发:
北方华创:本周涨幅25.6%,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3000亿元;
中微公司:单周上涨22.3%,5nm刻蚀机订单超预期;
晶盛机电:受益于光伏硅片与半导体硅片双赛道,本周涨幅18.7%。
这些龙头股的强劲表现,直接推动ETF净值本周上涨18.2%,远超板块平均涨幅,实现了“超额收益”的兑现。
(4)机构调研:高管口中的“行业密码”
近期,该ETF的多只重仓股迎来机构密集调研。以北方华创为例,其在调研中披露:“2025年公司半导体设备订单已排至2026年三季度,国产替代需求持续超预期。”中微公司则表示:“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刻蚀领域,公司设备已进入国内主要晶圆厂供应链。”
机构调研的信息增量,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半导体设备行业高景气度的判断,成为资金持续流入的“催化剂”。
03 半导体设备行业:万亿赛道的“长坡厚雪”
如果把半导体产业比作一棵大树,半导体设备就是深埋地下的根系,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整棵树的生长高度。当前,半导体设备行业正站在“国产替代+技术迭代+需求扩张”的三重风口上,万亿赛道的蓝图已徐徐展开。
(1)下游扩产:晶圆厂的“设备采购潮”
据SEMI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将超35%。国内晶圆厂的扩产计划尤为激进:
中芯国际:北京新厂、深圳厂合计新增产能超10万片/月;
长江存储:三期项目将实现3D NAND闪存的全自主化生产;
长鑫存储:DRAM芯片产能持续爬坡,目标全球市占率15%。
每一座晶圆厂的建设,都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采购需求,这为国内设备企业提供了“家门口的市场”。
(2)技术迭代:先进制程的“设备刚需”
随着芯片制程向3nm、2nm迈进,半导体设备的技术门槛与价值量同步提升。以EUV光刻机为例,单台设备价值超1.5亿美元,而其背后的光学系统、机械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正加速突破。
在封装领域,Chiplet(芯粒)技术的普及带动了倒装焊设备、晶圆级封装设备的需求;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碳化硅、氮化镓衬底的生产需要专用的晶体生长设备、刻蚀设备,这些领域国内企业均已实现布局。
(3)全球竞争:国产设备的“突围之路”
尽管海外企业在半导体设备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如ASML的光刻机、应用材料的刻蚀机),但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快速提升:
刻蚀设备:中微公司在全球逻辑芯片刻蚀市场的份额已达18%;
薄膜沉积:北方华创在国内12英寸晶圆厂的市占率超25%;
检测设备:精测电子的OLED检测设备全球市占率超30%。
这种“从国内到全球”的突围,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崛起的缩影。
(4)市场空间:未来五年的“增长曲线”
据中信证券测算,2023-2028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28%,其中设备环节的增速将超30%。若叠加材料、零部件等领域,整个半导体核心产业链的市场规模将在2028年突破5000亿元。
如此高的增长弹性,难怪资金会对半导体设备ETF“趋之若鹜”。
04 投资启示:如何把握半导体设备的“黄金机遇”?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高景气度与复杂性并存,如何在这场产业盛宴中把握机遇?以下几点思考,或许能带来启发:
(1)长期逻辑:“国产替代”是核心主线
只要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不变,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就会是长期确定性趋势。从“0到1”的突破难,从“1到100”的放量更具爆发力。投资者可重点关注那些已进入国内晶圆厂供应链、具备技术迭代能力的龙头企业。
(2)短期操作:“顺势而为”的资金节奏
从技术面看,半导体板块本周突破年线压制,形成“趋势性行情”的技术信号。对于交易型投资者,可通过半导体设备ETF(如易方达516800)把握板块的β机会,同时密切关注成交量与北向资金的动向,警惕短期回调风险。
(3)风险提示:“高景气”不代表“无风险”
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若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下游晶圆厂可能缩减资本开支;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某一环节的突破受阻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进度;此外,国际贸易摩擦若升级,也可能对设备的原材料采购、技术合作造成冲击。
(4)配置策略:“分散与聚焦”的平衡
对于长期投资者,可将半导体设备板块作为“科技成长组合”的一部分,配置比例控制在10%-15% 为宜;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通过ETF参与是更优选择,既分享行业红利,又降低个股风险。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