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一开口就把数字喊到天上,纽约的记者们却连眼皮都没抬——他们早习惯这位前总统把法庭当成竞选集会的延伸。
150亿美元,差不多能买下半个冰岛。
特朗普一开口就把数字喊到天上,纽约的记者们却连眼皮都没抬——他们早习惯这位前总统把法庭当成竞选集会的延伸。
可这回不一样,诉状里27篇报道被钉在一起,像一条长长的鞭子,最末端拴着2023年8月那篇爱泼斯坦旧案复盘。
特朗普的律师说,那是“事实扭曲”;时报的编辑说,那只是“事实不合他口味”。
两边各说各话,却都把子弹射向同一块靶心:到底什么才算“真实”。
法院门口,直播车比出租车还多。
支持诉讼的保守派电台主持把话筒怼到路人嘴边,问“你还信主流媒体吗”;对面,CNN的记者举着提词板,提醒观众“实际恶意”原则高悬。
镜头里,特朗普支持者红色帽子连成一片,像移动的火苗;镜头外,17家媒体联名递上的“法庭之友”文件厚得能当板凳。
同行站队,观众分边,新闻还没出结果,舆论早已打完三轮加时赛。
有意思的是,纽时集团股价跌了3.2%,订阅量却涨了12%。
市场用最冷的钱投出最热的一票:越被起诉,越有人掏钱看。
读者心理不难猜——“要是真没事,你告它干嘛?
”特朗普把官司当广告,时报把官司当促销,两边都赚足注意力,只剩法律本身在角落里默默扣卷宗。
10月15日证据开示听证会才是硬骨头。
记者笔记、匿名信源、编辑内部邮件,全得摊在灯下。
特朗普团队想从字里行间抠出“恶意”,时报则得证明“我们只是没替你美颜”。1964年沙利文案像一块老石头挡在路上:公众人物得证明媒体“明知假还照发”,难度堪比让猫承认偷吃了鱼。
特朗普阵营搬出2022年帕兰迪案,试图用“选择性事实陈述”撬开一道缝——不是全撒谎,只挑对我坏的那部分写,也算恶意。
逻辑有点绕,但律师按小时计费,不怕绕远路。
佛州南区法院成了临时舞台,观众却远不止美国选民。
BBC把诉讼称作“后真相时代 stress test”,意思是:如果连“事实”都能打官司,以后记者是不是得先给当事人发美颜草稿?
民主党顺势推《新闻保护法案》,想把举证门槛再抬高一寸;共和党金主连夜给“媒体问责基金”打钱,3200万美元堆成新弹药库。
法律、政治、资本三线并行,谁胜谁负早超出法庭那座小楼。
民调数字像温度计:共和党选民68%支持诉讼,独立选民只剩29%。
温差之大,恰好量出美国信息圈的撕裂宽度。
对铁杆支持者而言,特朗普告的不是媒体,是“一直唱衰我的那帮人”;对中间派来说,150亿索赔听着像“用法院代替公关”。
情绪盖过条文,立场先于证据,诉讼成了另一次投票——不用选票,用眼球。
法律专家普遍给特朗普的胜诉概率打上“不足20%”的标签,可没人敢把话说死。
万一真撬松了“实际恶意”这块基石,以后所有手握权力的人都能拿诉讼当刹车片,看到不顺眼的报道就踩一脚。
记者想揭黑,得先备好律师费,调查新闻可能先被“诉讼成本”吓死在襁褓。
到时谁还写?
谁还查?
观众又靠什么去辨认真相?
案子离终点还远,但已经写下一行注脚:当政治人物把法庭当扩音器,媒体把诉讼当流量池,真相就像夹在两块磨盘里的小麦,被碾成面粉,再被烘成面包,端到各自信徒的餐桌上。
至于麦粒原本长什么样,没人真的关心——大家只想趁热咬一口,好确认自己一直相信的味道没错。
来源:尔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