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聚焦城市主题,以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要题材,尤关注以笔墨绘写上海城市景观。
4月29日,“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聚焦城市主题,以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要题材,尤关注以笔墨绘写上海城市景观。
该展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于2024年底曾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但此番赴京并非上海展览的复制,不少作品为今年最新创作。35位师生共70余件城市山水作品涵盖当代建设成就和城市景观、红色遗迹、一江一河、工业遗存、名人故居题材等。
此次展览是上海美术学院师生长期以来开展“城市山水”创作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汇报。“城市山水”一词的提出,最早或可追溯到1992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他提出,将传统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注入中国的时代精神。
“城市山水”的历史与20世纪中期朱屺瞻、陆俨少、谢之光等画家描绘上海城市风景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衔接。传统画家在笔墨技法上强调传统意境的结合,但当下的“城市水墨”更注重高楼、霓虹灯和交通网络等现代都市符号,并将抽象构成、综合材料融合,语言更加实验性和当代化。
“‘城市’是中国画进入当代必须面对的命题,不仅指题材,更有语言、形式和观念等,这是一个可持续、深挖掘的课题。”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刚在开幕仪式说。据他介绍,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在中华艺术宫首次承办了“城市·山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2023年以“笔墨构城”为名,成功申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2024年首站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二站,重新调整了三成新作,体现了上海美院师生对这一论题的不断思考。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笔墨构城”这一主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次深刻探索,更是对当代城市文化的一次创新性表达。当笔墨与城市相遇,便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这里有冲突,更有机遇。在中国美术馆展示大学的研究成果,有启发意义。
在展览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以水墨描绘不断生长的城市,让人想到“建造上海”中关于上海的黑白摄影;陈家泠的一幅五联屏彩墨《贵美静安》一片色彩斑斓;王孟奇的《物换星移》趋于立体主义;王劼⾳的《光影之城》以抽象的语言,表达着光影之中的城市楼宇。
“上海这座城市给中国提供了高度都市化的景观,这在过去中国画中很少出现。那么山水画要不要出新,尤其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在接受澎湃艺术采访时说,“这批作品体现了上海美院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美术教育的基地最新的探索成果,展示了上海城市新的景观、格局、空间感。”
上美国画系的师生通过不同的探索,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风景。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毛冬华的《观海系列》用墨骨积墨法画大都市,描绘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反衬下的城市场景;倪巍用中锋焦墨勾勒着大都市的造型;田佳佳以俯视视角画下上海的苏州河流经外滩源,汇入黄浦江……这些表现上海城市,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都市新景观的作品成为一大亮点;另一个重要亮点,是着力表现在江南文化背景下的上海红色文化遗迹,如中共一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周公馆、渔阳里、四行仓库等等。这些作品,均以创新的笔墨语言表达历史的厚重与城市的肌理。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牧羽特别从天津赶来参加开幕活动,他过去认为他生活的天津和上海在城市面貌上类似。通过展览,他看到了层层繁华之下,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当一个城市以某种形式活跃在、复现在,甚至是停留在艺术家的作品当中,我觉得在凝固的同时,它可能真的活了过来。这些作品中,看到在上海艺术家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从内到外的热爱。”王牧羽说。
将上海风景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在北京,也让更多人了解上海这座城市。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展现自然景观,更寄托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山水画的源头,可至魏晋。到了隋唐之际,山水画从装饰走向自足。与中国艺术不同,西方很晚才将风景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类型。作为独立主题的风景画要到巴比松画派才出现,在19世纪随印象派的兴起达到鼎盛,20世纪以来,在一场场先锋艺术运动的推动下,风景的图像语言不断变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频繁和全球化的来临,“山水”与“风景”之间互相影响。那么,“城市山水”与“山水”有着怎样的传承?
“如果传统山水画是营造自然景观,那么城市山水描绘的是人造景观。我把它理解为高楼大厦是山,川流不息的街道,流经城市的河流是水,人类居住于自己营造的城市花园之中。”冯远说,“如何体现现代意境,以及现代人文的关怀和现代城市山水的精神,这成为当代中国画家必须努力思考的。”
对于“山水”与“风景”之辨,“笔墨构城”项目组负责人,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倪巍认为,重提“城市山水”,希望将其重新回到狭义层面的绘画上。笔墨构城、城市山水,重心在笔墨和山水。中国山水有一个标准,对标准的延续意味着逻辑关系由笔墨表现对象变成通过对象来表现笔墨本身。
在展览中,丁小真用多层平染,淡墨平染的方法,找到了一种韵味和意境;周隽以勾线拼染表现了鲜活的老建筑,白璎以城市风景与人物交叠的形式,重新构建水墨表现形式和语言;李戈晔虚实结合,营造出城市的丰富性……在更多校友和学生作品中,水墨演绎着各式城市景观。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将以都市景观为题材切入的“城市山水”视为语言上的一个革新。“‘笔墨’是传统的语言,‘构成’(构城)是西方现代语言。这是中西融合,也是传统笔墨借鉴西方现代形式语言,营造当代城市山水的面貌——这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如何把传统山水精神注入到现代都市的景观当中,并将两者结合,是当下‘城市山水’的探索方向,在这个展览中看到了一些成果。”
据悉,此次展览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展览开幕当日举办的研讨会围绕 “城市山水”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城市图像与山水精神等议题展开,研讨会由尚辉主持,唐勇力、毛时安、殷双喜、徐虹等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部分展览作品赏析
冯远,《印象海上》,268×7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王孟奇,《物换星移》,204x138cm,纸本水墨,2025年
乐震文,《南浦大桥》,114X63,纸本水墨,2018年
黄阿忠,《故乡·申城》,80X200cm,纸本水墨,2024年
陈家泠, 《贵美静安》,480X196cm,纸本设色, 2020年
毛冬华,《观海系列-重塑》, 220 x 195 cm , 纸本水墨, 2014年
倪巍,《高城百尺楼》,178X220cm,纸本水墨,2015年
田佳佳 ,《外滩源 苏 河长》,纸本水墨, 240×230 cm, 2024年
周隽,《上海屋檐下》 ,200x152cm, 纸本设色 ,2021年
何振华, 《移山1》 , 160x200cm, 纸本水墨
白璎, 《欣欣向荣》,68Χ137cm, 纸本水墨, 2017年
田佳佳 ,《外滩源 苏 河长》,纸本水墨,240×230cm,2024年
计王菁, 《在水一方》,160cm×235cm, 纸本水墨
佟平原,《叠影之一》, 140×180,纸本水墨,2021年
孙小清,《东方大 港》,200x235cm ,纸本水墨,2024年
⻩松, 《修缮》, 179X90cm, 纸本设⾊
鲍莺, 《隔之三》, 125X240cm, 纸本⽔墨, 2019年
陈静,《沪上明珠》,99x99cmx2
丁蓓莉, 《临在》, 188x120cm, 纸本⽔墨
何振华,《宋庆龄故居》,69X138cm,纸本⽔墨, 2025年
贺兰⼭,《依稀豫园绿梦》, 150X150cm, 纸本⽔墨 ,2025年
洪健, 《拂晓-辅德⾥——中共⼆⼤会址》, 231.5X142.5cm, 纸本设⾊, 2011年
李⼽晔, 《历史的记忆——四⾏仓库》, 240x200cm, 纸本设⾊, 2024年
陆志⽂,《颜⽂樑故居》,63X53cm, 纸本设⾊, 2008年
苗彤,《上⼤红楼》,69X138cm ,岩彩,2025年
倪⼀涛,《阑珊灯⽕是归途》,200X230cm, 纸本⽔墨, 2023年
史晨曦,《城市倒影》,180x180cm, 纸本⽔墨, 2025年
隋洁,《囿 II》, 67x135cm, 纸本设⾊, 2010年
许⾮同 ,《看! 发展多快啊》, 210X200cm, 纸本设⾊, 2024年
宣天坤,《雾》,190x110cm,纸本⽔墨,2017年
燕泳伽,《周公馆》,69X138cm ,纸本设⾊ ,2025年
张培础,《初雪1》,58X50cm,纸本水墨,2011年
张奕⽂,《左联会址纪念馆》,69X138cm ,纸本设⾊, 2025年
⽥⽥,《向绿⽽⾏》,173X220cm, 纸本设⾊, 2024年
戚婷婷,《大房子》,70×139cm×4,纸本水墨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