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阿里巴巴股价暴涨,短短二十多天,港股阿里的股价上涨将近50%。与此同时,百度股价也在猛涨,8月以来的上涨幅度也有大约50%。
今年股市明显回暖,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收获了不错的涨幅。巨头公司里,腾讯上涨最早,去年上半年至今,股价较低点翻了一倍多。
9月,阿里巴巴股价暴涨,短短二十多天,港股阿里的股价上涨将近50%。与此同时,百度股价也在猛涨,8月以来的上涨幅度也有大约50%。
最近几年,阿里和百度深陷于不同泥潭,迟迟无法摆脱困境——阿里要应对电商大战,市场份额被压缩;百度的情况更糟,其营收主力的搜索市场见顶,广告收入下滑。
两个互联网巨头的失意者,在最近一个月不约而同反弹,步调如此一致。这是向行业普涨看齐,还是这公司有了深刻改革,获得资本市场重估?
在资本市场,补涨跟涨一说毫无营养,公司故事才是有趣话题。阿里和百度做对了什么,以至于又获得市场青睐?似乎,所有答案都指向一个滚烫的词:AI。
先说阿里在这一波AI浪潮的机会。
目前,阿里官方将旗下业务分四块:一是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包括淘宝天猫这些电商平台,也包括飞猪闪购饿了么等本地生活;二是阿里国际商业,主要是海外业务;三是阿里云,四是钉钉夸克高德等单独产品。
海外业务,很大程度是国内市场向外延伸;钉钉夸克高德等相对独立,更多是起支撑性作用。从营收占比和业务的重要性看,毫无疑问:
淘宝天猫是阿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真正的现金奶牛。本地生活承担抗衡其他平台挤压,扩大电商半径和价值的重任。阿里云,承载着“第二增长曲线”的希望。看AI给阿里带来的推动,只需看这三块就好。
首先是电商平台,毫无疑问,AI可创造的价值潜力巨大。
借助AI,平台可实现流量精准分配。淘宝天猫各展示页和流量入口,能更精准找到消费者,提升他们“网上逛店”的体验,从而提高成交率。
对商家而言,AI是新生产力,从选品、内容创作到推广,都有相应辅助工具。商家生产效率提升,也更愿留驻在平台。
用户也获益不少。精准推送和AI导购,能极大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特别是对淘宝天猫不习惯的男性用户。比如,淘宝最新推出的AI万能搜,旨在解决一些用户抱怨的“眼花缭乱、无从下手”问题。
用户只需要使用自然语言(例如,祝贺朋友家孩子考上好大学,送什么礼物,500元左右),AI直接整合攻略、评测和商品,生成一份带关键信息的“答案报告”。
众所周知,腾讯这一轮上涨的重要动力是广告增长——以精准流量推送,提升广告效率。电商是更简单直接的生意场景,从AI中获得的助力,只会更大。
再看本地生活,AI助力逻辑与电商相似。无论买菜还是外卖,都是即时和迫切的需求,能提供无可替代高频流量入口。
做好AI 赋能,产品优势突显,就能吸引用户,为其他交易场景导流。比如高德做到地图市场第一,打车、订票、订酒店和点评扫街等业务,就自然生长起来。
本地生活的市场极其巨大。目前,阿里尚不能和美团相比,但退可守,进亦可攻(比如参与外卖大战),它是这个行业不可忽略的存在。
有人会说,将AI技术用于电商平台,各家平台都这么做,阿里的优势在哪里?道理是不错,纯粹的AI加持,很难构成真正的护城河。
从实际情况看,各大电商平台中,阿里的AI能力一枝独秀。只一项最基础的云服务,阿里就做到互联网行业的前列。
接下来谈阿里云——如前所述,阿里云是承载阿里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AI浪潮到来,特别是大模型广泛应用,AI云需求在急剧增长。
据权威机构Omdia发布报告,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的规模达到223亿元。这在公有云市场中的比重不算高,但无疑最有增长潜力。报告显示,2030年中国AI云市场的规模将近2000亿元。
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很大。过去一年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云数据中心得以扩建,技术投入加大。回报也很显著,阿里云的AI算力增长超5倍,AI存力增长4倍多。阿里AI云的市场份额占比35.8%,超过2到4名的总和。
毋庸讳言,当下云市场的各大厂商都靠杀低价抢客户,亏损是公开的秘密。
不过,云服务有个特点:客户都是机构单位,数据迁移成本极高,只要后续不出问题,客户基本永久驻留,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客户使用云服务,自然而然地,会使用相关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
亚马逊和微软在云市场的耐心终获回报,激励着各大厂商重金投入,搞研发,抢市场。在最有前途的AI云市场上,阿里云向外界证明了,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9月24日云栖大会上,阿里一口气发布7款大模型,涵盖机器翻译、数学、文本、语音等领域,个别大模型的性能,已接近OpenAI最强版本GPT-5。
仔细看新发布的7款大模型,就能看到,多款大模型的独特能力,和电商业务相关,比如脚本创作、视频生成,数字人直播。它们正是阿里大小商家迫切所需的服务。
从应用场景到数据收集,再到产品销售,整条链路通畅。这套产品和技术,同样可以走出阿里,服务于整个B端市场。
这两年马云悄然回归,砍掉大量零售业务,向AI全力转型。真金白银投入进去,阿里向外界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持续投入3800亿元用于AI资本开支。9月1日,港股阿里的股价暴涨16%。
9月24日,阿里宣布与英伟达开展多项合作。吴泳铭还提到,阿里云将是未来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通义千问大模型将打造成AI时代的操作系统。当天,阿里股价再次大涨9%。
新一轮AI浪潮,阿里的投入是打了水漂,还是帮助它走上新台阶,其实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阿里把故事讲通了。
在AI加持下,阿里基本盘稳固,未来几年可能增长,这是退可守;在AI云市场上,阿里云独占鳌头,还在重兵投入,这是进可攻。
阿里说要转型AI不是喊口号,他们真有雄心壮志。
这一点正是资本市场看重的——巨头企业最怕的是躺平,没有进取心。
说完阿里,再以同样方式看百度,情况似乎不太乐观。
AI时代到来,能帮助百度提升能力,提供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百度也意识到一点,早早上线大模型。但是,最常见的AI大模型,本身就是百度的竞争对手。
据我观察,身边多数人用大模型,不写代码不做图,而是当成搜索引擎用。自然语言就能输入指令,提供的答案是直给的,大模型效率实在高得多——短期内虽有指令不明、信息错误的问题,长期来看都可以解决。
更关键的是,大模型产品无处不在。用户可以用DeepSeek、也可用Kimi。腾讯、阿里、字节等巨头,都提供了各有特色的大模型产品。
市面还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产品,例如医疗、教育、办公、旅行和交通。它们是人们平时经常查的信息,也是百度的获利之源,以后都会被各种大模型接管。
从巅峰期日搜量达60亿次,到现在日搜索约3亿次,越来越多人抛弃百度。各平台分流、大模型横空出世,这些固然是重要原因,百度自身堕落,也难辞其咎。
过去很长时间,百度急功近利,点开搜索引擎,信息质量低劣,广告泛滥成灾。百度一手打造的百家号,更是因为充斥“劣质内容”,同样不被外界所看好。
用户大量流失,广告自然减少。今年二季度,百度在线广告收入下滑15%——这已是连续5个季度下滑。
搜索引擎大势已去,百度只得寄希望于其他业务。百度的AI布局广泛,有搜索、直播(数字人)、办公(秒哒)、自动驾驶(Apollo)、企业服务(文心快码)等。
看起来百度也在积极进取。问题是,这些业务大多无法背靠百度优势,而是处于竞争激烈的四战之地。这些业务能赚到钱吗,在多长时间内,能形成规模化的现金流?谁也说不好。目前的百度,处于无路可退,前程难测的危局。
这一轮百度股价暴涨,原因有很多。也许是此前跌得太狠,使百度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也可能是宏观经济回暖,广告收入将有反弹;抑或是百度AI业务具有重大潜力,被资本市场看好?
平心而论,我没有看懂。也希望百度在新一轮科技浪潮里,能摆脱颓气,有所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千帆竞发,各攀高峰,将是所有人的福气。
来源:功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