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横扫中原、夺取两京之后的安禄山集团,之所以不能坐稳江山,与他们缺乏高效有用的内政治理人才有很大关系。其实玄宗父子南逃时很仓促,连很多近支宗室都没有收到消息,更别说那些非其亲信的朝臣了。所以朝中的一大帮文官都被丢在了长安、洛阳,照说给安禄山留下了不少人才。而且由
横扫中原、夺取两京之后的安禄山集团,之所以不能坐稳江山,与他们缺乏高效有用的内政治理人才有很大关系。其实玄宗父子南逃时很仓促,连很多近支宗室都没有收到消息,更别说那些非其亲信的朝臣了。所以朝中的一大帮文官都被丢在了长安、洛阳,照说给安禄山留下了不少人才。而且由于有家眷作为人质,这些人中的很大部分都被迫投降,在安禄山的伪朝中担当了要职。
可是这帮人一来顾忌风评,二来不看好这个伪朝的前景,所以几乎都是出工不出力,而极少数跟随玄宗父子逃亡的文臣,却由此得到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本文的主角房琯就是后者最具代表性中的一个。
此人说起来是贞观名相房玄龄之后,不过到他这一辈血脉已很疏远,他是靠曾任谏议大夫的父亲的恩荫入了弘文馆,才有了个官身的。唐朝时科举虽已成定制,但规模较小,朝中主要官员大多还是靠恩荫或征辟入仕的,而且对于官员的名声特别看重,当时要提升自己在朝野的知名度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靠硬实力,也就是自身出众的文才;二就是靠入山修仙修道,博得个“隐逸”之名,早年的房琯走的就是后一条路线。
他与好友隐居洛阳附近的陆浑山中,长达十余年之久,又不时有诗文在士人圈子中流传,渐渐声名鹊起,在玄宗泰山封禅时更是以一道文采斐然的《封禅书》得到了皇帝和宰相张说的青睐,从而再次踏入了官场。之后他转任各州县主官,所过之处都饶有政声,到安史之乱前已入朝做了侍郎,而且被公认为当世能臣。
不过玄宗逃出京城时房琯并未得到消息,说明他还没有进入皇帝的核心圈子。但他在叛军入京后却毫不犹豫地丢下家眷往蜀中而去,在玄宗还没到达成都时就追上了天子一行,其表现出的忠诚感动了皇帝,被破格委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宝座。在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称帝、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之后,玄宗又把房琯派到了灵武,试图以他来予以制衡。
房琯到了灵武行在后,颇受新皇帝李亨的信重,将此间的典章制度和文官任免之权一律托付给了他,而房琯也确实不负众望,很快将这个粗糙简陋的“行在”小朝廷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过朝廷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收复两京,平复叛乱,一切部署都必须围绕这个任务开展。而且李亨和所有皇帝一样,信不过掌握兵权的武人,所以选择了让挂着宰相头衔的房琯来主持平叛战事,但此举恰恰将后者大半辈子积累的名声败了个一干二净。
因为他虽然政声不错,但却毫无军事经验,偏偏又只信赖身边那些纸上谈兵的幕僚,对粗鄙的武夫们很排斥。在幕僚们的吹嘘建议下,他把春秋后期就已经淘汰的车战战术当成了宝,组建了一支两千多乘的战车队伍,意图克制叛军的重甲骑兵。结果在咸阳附近遭遇叛军主力,战车军团在敌人的火攻战术下溃不成军,数万大军损失殆尽,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军需辎重都成了叛军的战利品。
这次惨败让房琯背上了空谈误国之名,再加上朝中政敌的攻击,最后惨遭罢相,此后也一直赋闲。收复长安后他一度在朝中造势试图复相,但却让李亨更为反感,将他贬斥出京,晚年病逝于蜀中阆州任所,其再度宰执天下的梦想终究成为了泡影。
来源:小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