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岭南地区的兵马分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8:53 1

摘要:岭南地区,当时分为广南东路以及广南西路,因远离中原地区、土著部落众多,兵力部署以“禁军驻屯+厢军镇守+乡兵辅助”为核心。

北宋时期,兵马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

解析:

➡️禁军指朝廷直属兵马。

➡️厢军与乡兵指地方兵马。

➡️蕃兵指代少数民族兵马。

岭南地区,当时分为广南东路以及广南西路,因远离中原地区、土著部落众多,兵力部署以“禁军驻屯+厢军镇守+乡兵辅助”为核心。

北宋时期,因唐朝时期对中原南下的陆路通道的加长加宽,中原驻军岭南相对以往方便。

宋政和元年岭南地图

部署情况

➡️禁军

解析:

➡️禁军是北宋的核心兵马,由枢密院直接指挥,将领由朝廷任命。岭南地区的禁军属于“驻泊禁军”(即“外地驻屯禁军”),主要负责边疆防御(如抵御交趾入侵)、镇压叛乱(如侬智高起义)。

北宋前期(太祖-真宗朝):

岭南相对稳定,禁军驻屯数量较少。

《宋会要辑稿·兵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广南西路驻屯禁军约1.5万(番号为“澄海军”“太平军”),广南东路约1万人(番号为“清海军”“雄武军”)。

北宋中期(仁宗-神宗朝):

交趾李朝崛起(1010年建立)与侬智高起义(1052-1053年),禁军数量大幅增加。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广南西路禁军增至2.5万(新增“宣毅军”“广捷军”);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熙宁战争(1075-1076年,交趾入侵广西),朝廷增派禁军3万(番号为“侍卫马军司选锋军”“侍卫步军司虎翼军”),战后留1.5万长期驻屯。

北宋后期(哲宗-徽宗朝):

因交趾臣服(1077年交趾向宋称臣),禁军数量略减,仍保持2万左右,用于驻防要塞。

➡️邕州(今南宁):岭南西路兵马中心,驻屯禁军1万

➡️钦州、廉州(今合浦):沿海要地,驻屯禁军5000(负责海防)

➡️桂州(今桂林):广南西路治所,5000(负责指挥协调)

➡️广南东路的禁军主要驻屯于广州,数量约5000(负责东南沿海海防)

厢军

解析: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兵马,由地方转运使或提刑使管辖,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工程建设(如修路、筑城)、后勤保障(如运输军粮)。

岭南地区的厢军因“因地制宜”,多以“镇”“军”为番号(如“恩平军”“清化军”)。

分布情况

广南东路:

➡️厢军数量约2万(番号为“清化军”“恩平军”“梅州军”),主要驻屯于广州、惠州、潮州等地,负责维护地方秩序。

广南西路:

➡️厢军数量约3万人(“州军”“象州军”),主要驻屯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宜州、融州),预防峒民叛乱。

厢军多为禁军淘汰的老弱士兵,但因熟悉本地情况,是岭南地方防御的重要补充。

仁宗时期,广南西路厢军“宜州军”曾协助禁军镇压侬智高起义,负责封锁起义军的后勤通道。

地方兵马:乡兵

解析:

➡️乡兵是北宋的民兵,由地方州县招募本地居民组成,主要负责保境安民、辅助正规军作战。岭南地区的乡兵因民族特色,分为“土丁”(汉族民兵)与“峒丁”(少数民族民兵,如壮、瑶等)。

数量与分布:

广南东路:

➡️兵数量约5万(主要为“土丁”),分布于梅州、潮州、惠州等山区,负责防范盗贼与地方叛乱。

广南西路:

➡️乡兵数量约15万(其中“峒丁”约12万),分布于邕州、宜州、融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宋史·兵志》: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广南西路转运使李师中奏称:“广南西路峒丁凡十万余人,皆能披甲执兵,习战鬥,若稍加训练,可当正兵。” ➡️说明峒丁是岭南西路防御的核心力量(因“熟悉峒地地形”,比禁军更适合山地作战)。

乡兵是岭南地区“低成本防御”的关键。例如,熙宁战争中,广南西路峒丁“10万”协助禁军抵御交趾入侵,负责切断交趾军的粮道与退路,为宋军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宋史·兵志》《宋会要辑稿·兵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岭外代答》汇总。

#历史##文化#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