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2019年禁毒行动造成大量死亡。警方口径给出“6千余”这一量级。人权机构统计更高,常见区间在1。2万-3万。
马尼拉街头在谈米价和积水,政坛却反复追问海牙进度。两条线交叉。快的一条是选票,慢的一条是司法。
围绕杜特尔特的“延期”和“封口令”流言又起。到现在,法院网站和公开文件没给出相同说法。信息要分层看。
2016-2019年禁毒行动造成大量死亡。警方口径给出“6千余”这一量级。人权机构统计更高,常见区间在1。2万-3万。
2021-09,预审分庭批准启动调查;2023-01恢复调查;2023-07上诉被驳回。节奏清楚,文件可查,走得慢但没停。
截至2024-10,未见法院公开逮捕令。也没有对外确认的开庭日期。程序上还在调查—评估—申请的序列里。
“延期庭审”的说法就很怪。没有到案的人,就谈不上正式排期。只有出现被告、或特定程序性听证,才会谈延期。
“封口令”也要分清对象。海牙的拘留中心确有访客与通信规则,限制录音与传播。但杜特尔特并不在该中心里。
“家属探视被禁言”的故事,更像二手消息。真实的战场还是社交媒体、地方电台、集会现场,这些还在运转。
2022之后,联盟裂纹扩大。2024-06,莎拉辞去教育部长和反共机构副主席。联合执政名义在,实操分道而行。
选举节奏压得人喘。下一个关键点是2025-05中期改选。参议院改半数,地方职位大量轮换。地方机器要粮草也要旗帜。
民调信号也在晃。Pulse Asia等在2023-2024的多轮调查里,莎拉好感多在60%左右。马科斯高位后回落,区域差异明显。
对外层面,这个案子不牵涉军力部署,但会影响司法合作。与欧盟、荷兰的互助谈判,会被人权条款反复拿捏。
司法部多次表态,ICC人员若入境将被当普通访客管理,不会参与国内取证。2023年起就是这个立场,一直没变。
法律层面讲“补充性”。《罗马规约》第17条看的是国内是否“真在办”。菲律宾提交过材料,但法庭认为说服力不足。
如果未来出现公开逮捕令,问题就变具体了。124个缔约国都可能执行。出境日程、转机点、安保方案都会重写。
家族动员的底盘还在。达沃地区的网络、地方长官、商会资源都能用。但全国层面要扩张,必须抓议题,而不是口号。
所谓“封口令”即便存在,也只能降噪。选举周期里,案情碎片会从法律文书、律师发言、地方动员里继续溢出。
“延期”的传言对情绪有用,对程序没用。ICC的表盘只有一根针,慢慢走。证据链够了就申请令,不够就补材料。
对地区结构影响有限。海上摩擦主要由国防预算、演训频次、同盟条约决定。这个案子更像外交与舆论的变量。
现实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米价、洪水、岗位;然后是联盟重组;最后才是海牙的文书。法律线不会消失,只是时间长。
来源:古堡旁探寻旧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