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面退潮看餐饮连锁的生死考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9 22:40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中国餐饮市场呈现诡异的“冰与火”格局:全国餐饮收入微增4.3%至2.75万亿元,但161万家门店黯然退场,日均闭店超8800家。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重庆小面的兴衰尤为典型——这个曾被央视纪录片《嘿!小面》点燃的千亿赛道,全国门店数从巅峰时的3

引言:千亿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上半年,中国餐饮市场呈现诡异的“冰与火”格局:全国餐饮收入微增4.3%至2.75万亿元,但161万家门店黯然退场,日均闭店超8800家。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重庆小面的兴衰尤为典型——这个曾被央视纪录片《嘿!小面》点燃的千亿赛道,全国门店数从巅峰时的38万家锐减至2.3万家,存活率不足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饮连锁化率逆势提升至24%,头部品牌通过标准化和供应链优势抢占市场。当遇见小面冲刺港股IPO的钟声敲响,无数夫妻店却在“不正宗”“价高量少”的差评中悄然关张,重庆小面的起伏恰是中国餐饮行业深层矛盾的缩影。

2013-2015年资本涌入催生8万家重庆小面店,但77.4%的品牌缺乏标准化能力,60%门店由非重庆籍创业者经营,导致口味走样、价格失控,为行业崩塌埋下伏笔。

2013年央视《嘿!小面》播出后,重庆小面迎来爆发式增长。重庆市小面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门店数激增至38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7%。资本蜂拥而至,遇见小面在2021年B轮融资后估值一度飙至30亿元。但繁荣背后暗藏危机:据发现,2015-2020年间新开的小面店中,62%由从未到过重庆的创业者经营,43%的门店使用预制调料包替代手工炒制料头。

“6元一碗的素面到了外地敢卖18元。”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吴坚指出,价格体系崩坏是首因。重庆本地小面均价6-8元,而北上广深等城市门店普遍溢价200%-300%,部分商圈店客单价突破35元,直逼海底捞。更致命的是分量欺诈,某点评平台投诉数据显示,2024年关于“小面分量不足”的投诉量达2.1万条,“三两面实际只有二两”成为高频吐槽。

品质失控加速信任崩塌。2025年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仅29.3%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重庆小面还保持正宗风味”。某连锁品牌创始人坦言:“为压缩成本,我们把传统的28味香料减到12味,顾客吃不出差别,但老重庆人一尝就知道。”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使得重庆小面在大众点评的平均评分从2015年的4.5分跌至2025年的3.7分。

遇见小面380家门店年营收11.54亿元,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10.8%,加盟扩张停滞。反映出区域小吃连锁化面临三大悖论:口味标准化与地域偏好的冲突、低客单价与高运营成本的矛盾、快速拓店与品控能力的失衡。

在行业整体萎缩背景下,头部品牌的日子同样艰难。遇见小面2024年营收11.54亿元,净利润6070万元,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同店销售额下滑4.2%。为维持增长,其2024年新开门店120家,却陷入“开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流动比率仅0.51,短期偿债压力陡增。

这种困境源于区域小吃连锁化的先天矛盾。首先是口味标准化陷阱:遇见小面为适应北方市场推出“微辣版”小面,却被重庆消费者批评“失去灵魂”;坚持正宗风味的门店在华南以外地区翻台率低至2.8次/天。其次是成本结构失衡: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占营收比达25%,而客单价被迫从36元降至32元,毛利率压缩至34.3%。最后是加盟管理失控:遇见小面2024年仅新增12家加盟店,远低于计划,部分加盟商为盈利私自更换廉价原料,导致客诉率上升3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蜀一蜀二原汁冒菜的成功实践。该品牌通过“中央厨房+智能分餐”模式,将食材损耗率控制在3%,加盟门店回本周期缩短至8个月,2025年闭店率仅3.2%。其秘诀在于:聚焦川渝市场,不盲目扩张;核心调料统一配送,但允许加盟商微调辣度;采用“三方持股”模式绑定利益。这种“区域深耕+有限标准化”策略,或许为重庆小面品牌提供了转型范本。

重庆小面的救赎需要三重革命:供应链端建立“风味数据库”实现精准调味,运营端推行“三确认”制度重建信任,品类端打造“小面+”生态突破场景限制。红餐研究院数据显示,完成转型的品牌存活率可达6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供应链革命是基础工程。重庆小面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晓丹透露,当地已建成全国首个“小面风味数据库”,收录287种辣椒、132种花椒的风味图谱,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调料方案。这种技术赋能使标准化门店的口味还原度提升至92%,较传统模式成本降低15%。大渡口区的中央工厂实现“一碗调料包调出重庆味”,带动69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信任体系重建迫在眉睫。借鉴杭州日料店纠纷解决方案,重庆小面品牌可推行“消费三确认”:点餐前确认分量标准(如“三两=150克”),制作中展示食材称重过程,结账时提供配料明细。某试点品牌实施后,客诉率下降72%,复购率提升至42%。遇见小面则通过“透明厨房”直播熬汤过程,使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3.8%。

品类价值升级决定最终成败。红餐产业研究院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场景延伸,如遇见小面推出24小时门店,将早餐占比从18%提升至31%;二是健康化改造,某品牌推出“低脂藤椒面”,客群年龄层拓宽至25-45岁;三是文化赋能,重庆小面博览馆通过“一碗小面的诞生”沉浸式体验,使周边产品收入占比达12%。

餐饮界认为,重庆小面不是不行了,而是需要换种活法。当遇见小面还在纠结开380家还是500家店时,蜀一蜀二用30㎡社区店创造日均5000元流水的案例证明:小吃连锁的终极战场不在规模,而在单店模型的可持续性。

重庆小面的退潮,撕开了中国餐饮最残酷的真相:当资本退去,靠流量堆砌的虚假繁荣不堪一击。从38万家到2.3万家,这个数字背后是60万创业者的血泪教训——他们错把风口当能力,误将网红当品牌。

遇见小面冲刺IPO的招股书里藏着答案:三年营收增长176%,但净利率始终徘徊在5%。这揭示了小吃连锁的本质:不是资本游戏,而是供应链管理、口味平衡、成本控制的系统工程。蜀一蜀二3.2%的闭店率证明,区域小吃不该追求“万店梦”,而要修炼“千店稳”的内功。

餐饮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阵痛。重庆小面的救赎,不在于开多少店,而在于能否找回“6元吃饱”的初心,用科技守护风味,用真诚重建信任。毕竟,食客的味蕾永远诚实——他们要的不是资本故事,只是一碗热气腾腾、货真价实的小面。

来源:餐饮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