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青城驿站吃烧麦”的网络热梗,到线下“nia麦麦”的文创店,再到“新派烧麦”实体店,每次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点。这个自带反差感的话题也再次印证,网络热梗已成为当下城市文旅破圈的重要密码。
青城驿站的烧麦,终于蒸上了。
从“青城驿站吃烧麦”的网络热梗,到线下“nia麦麦”的文创店,再到“新派烧麦”实体店,每次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点。这个自带反差感的话题也再次印证,网络热梗已成为当下城市文旅破圈的重要密码。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青城驿站吃烧麦”这个梗是怎么热的,又该怎么长热。
一、青城驿站与烧麦的“意外跨界”
烧麦,传统美食,南北方皆有。南方,包糯米,吃甜口;北方,包羊肉大葱,吃咸口。在北方烧麦中,呼和浩特烧麦尤其出名。是本地人餐桌上的“日常”,也是外地游客来呼和浩特必点美食。
青城驿站,呼和浩特“厕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不仅是公共卫生间,还融合了便民服务、休闲阅读、商业经营等功能,被游客称为“五星级公厕”。
2024 年 10 月,呼和浩特推出烧麦文创“nia 麦麦”,这些文创产品没有被摆进老字号餐馆,也不在游客密集的文创店,而是在青城驿站。一句到“青城驿站吃烧麦”,一下子就制造出话题张力,这种“不匹配”的“跨界”就像“凡尔赛文学”的反向炫耀,用违背常识的搭配满足人们天生的好奇心,让网友产生“居然还能这样玩”的探索欲,进而主动分享。
用专业的话来讲,“青城驿站吃烧麦”的梗,精准踩中了内容、传播与参与的三重节奏。它的传播没有局限于文字,网友拍“撕烧麦皮露小羊”的视频、晒打卡照片、模仿点餐话术,形成了“视觉+听觉+互动”的立体内容。这种呈现方式适配抖音、小红书等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比单一文字更易引发模仿潮。
当然,让青城驿站与烧麦“意外跨界”真正爆发靠的“用户生产内容”。从呼市网友和外地网友的一句玩笑话,到普通网友拍段子调侃“便秘蹭砖茶”,到游客专程探店反馈,再到地方政府顺势作为,这种“民间创作+官方助推”的共创模式,让梗从单一内容变成“全民参与的社交仪式”。就像“栓Q”被演绎出方言、戏曲等数十种版本,用户的二次创作赋予梗持续的生命力。
二、“热梗照进现实”还得有真本事
并非所有热梗都能转化为实际文旅价值。不少城市跟风造梗,却因后续配套不足沦为“昙花一现”,而“进淄赶烤”的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流量变现的两个核心,即快速响应的配套与不可替代的体验。
就拿“进淄赶烤”来说,淄博市政府在烧烤话题兴起后,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抓住了流量变现的黄金窗口期。这是地方政府敏锐捕捉与快速响应的结果。当然,梗带来的是一时好奇,真正能留住游客的是扎实的体验。就像淄博烧烤则坚守食材和口味的本色,用“小饼烤炉加蘸料”的独特仪式感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体验。“青城驿站吃烧麦”也循着这条路径。先是借“nia 麦麦”文创破题,把烧麦文化装进文创里;现在又落地热食新派烧麦馆,增加了网友“玩梗”的真实消费场景。
梗的成功转化往往能引发情感共鸣。“nia麦麦”的公益属性,让购买行为多了一份善意。淄博烧烤的火爆,则融入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城市发展的集体情感。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例如淄博的案例中,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规则、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环境,为热度持续“保温”和“护航”,形成了从线上话题到线下体验的完整闭环。
三、给梗保温要守住“蒸”功夫
梗,如果仅停留在玩的层面,很快会被新梗取代。但当它与城市温度、烟火气、地方民风等结合,就从网络狂欢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体验。回到“青城驿站吃烧麦”这个梗上,“nia麦麦”已经让它与非遗传承、民生服务、公益就业相结合了,要想让它继续“保温”,就必须下“蒸”功夫,在品质与服务上做好文章。
首先,食材得“正”,不能砸了非遗招牌。烧麦的灵魂在“皮要薄如纸,馅要鲜掉眉”,实体馆必须守住品质这个根本。若为省成本偷换食材,再好的梗也会变成“翻车现场”。
其次,服务得“融”,别让餐饮毁了民生属性。青城驿站的核心是公共服务,烧麦馆不能喧宾夺主。要保青城驿站原有便民服务、阅读等基础功能,让“吃烧麦”成为便民服务的加分项而非减分项。
第三,要跳出“网红周期律”,运营得久。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的经验证明,流量转化靠长效运营。不妨学浙江“文旅+公益”的做法,比如让烧麦馆承接非遗体验课,或联动周边景点推出“烧麦+研学”套餐,让热梗沉淀成可持续的城市 IP。
......
说到底,网友们追的从不是梗本身,而是对“认真做事”的城市的偏爱。只有把民生做扎实、把文化做鲜活,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自然会有人帮你“说好话”。就像刚出锅的烧麦,皮要撑住馅,味要藏得住鲜,守住这份“蒸”功夫,热梗才能“蒸”成城市的长红名片。
既然“蒸”上了,不妨就到青城驿站吃一回烧麦。我要羊肉大葱的,你嘞?
丨来源:青橙融媒(四月 金源街壹号)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