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多家信源透露,德州仪器(TI)在中国大陆正启动新一轮人员优化计划,主要涉及现场应用工程(FAEE)等核心技术与支持岗位。这已是TI连续第三年在中国区进行业务调整。
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裁员,揭开跨国半导体企业在华战略调整的冰山一角!
失业君小编 | 文
ANTONI SHKRABA production | 图
9月26日,多家信源透露,德州仪器(TI)在中国大陆正启动新一轮人员优化计划,主要涉及现场应用工程(FAEE)等核心技术与支持岗位。这已是TI连续第三年在中国区进行业务调整。
此前在2024年,TI裁撤了北京低端电源芯片研发团队;2022-2023年期间,其MCU研发团队也迁至印度。与以往不同,本次裁员直指客户技术支援关键岗位,这引发行业对TI中国区技术服务能力弱化的担忧。
德州仪器此次裁员主要聚焦于现场应用工程师(FAEE)岗位。这些工程师是连接TI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枢纽,直接对接客户技术需求。在半导体行业,FAEE不仅解决客户在产品使用中的技术问题,还承担着推广新产品、收集市场信息的关键职能。
TI对中国区的调整始于三年前。2022-2023年,公司首先将MCU研发团队迁至印度,仅保留市场支持职能。2024年,又裁撤北京低端电源芯片研发团队约50人。
当前调整表明TI在中国的战略转变:从全面布局转向选择性参与。
TI对中国区裁员传闻的态度也值得关注。2025年3月,德州仪器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姜寒还公开表示“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没有裁员动作”,称是外界对公司内部资源调整的误读。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新一轮人员优化计划已在部分区域逐步落地。
德州仪器此次人员优化计划背后,是公司面临的业绩压力。2024年,TI营收同比下降10.7%,净利润缩水26%,表现不容乐观。
TI的营收高度依赖工业与汽车领域,这两个领域占其总收入的70%。然而2025年以来,这两大支柱领域需求持续疲软,导致库存积压严重。2025年第一季度,TI营收预计同比再降2%。
不过,TI在2025年第二季度出现短暂回暖。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达到4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9%。净利润为12.95亿美元,同比上涨15%。细分业务部门,模拟芯片营收同比增长18%至34.52亿美元,嵌入式处理芯片营收增长10%至6.79亿美元。
然而,这种复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TI对第三季度的展望趋于谨慎,预计营收区间为44.5-48亿美元,每股收益1.36-1.60美元。资本市场对这一预期并不满意,导致TI盘后股价重挫11%。
德州仪器的全球战略正经历重大调整。2025年3月,TI宣布在美国犹他州莱希工厂进行裁员,以“优化产能”和“支持长期运营计划”。与此同时,公司却获得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16.1亿美元的补贴,加速推进犹他州新晶圆厂建设。
TI的战略重心向美国本土倾斜不言而喻。
TI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在高盛通信与技术大会上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指出:“关税与地缘政治正在冲击并重塑全球供应链。”
这一表述揭示了跨国企业在当前国际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也是TI战略收缩的重要因素。恩智浦、安森美等同行均已启动裁员或成本削减计划。整个行业面临相似的困境,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与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在中国市场,德州仪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模拟与嵌入式领域快速崛起,凭借本地化优势、快速响应能力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华创证券研报,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从2019年的9%增至2024年的16%以上。在消费电子领域,国产化率已达到40%-50%;通信领域国产替代率约为20%-25%;工业领域为10%-15%;汽车电子领域最低,仅为5%。
中国本土企业的业绩也显示出强劲增长。2025年上半年,思瑞浦实现净利润6569万元,同比大幅扭亏;纳芯微亏损由去年同期的2.69亿元收窄至7801万元;圣邦股份则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
面对竞争,TI不得不调整其产品策略。例如,“在国内一堆厂商要搞C2000平替之后,TI推出了一款最便宜的C2000”——全新F28E12x系列。这种被动应对反映出中国本土企业给TI带来的竞争压力。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预示着跨国半导体企业在华业务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成长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弱。
TI正在寻求差异化竞争。2025年6月和8月,德州仪器两次对模拟芯片产品进行提价,第二次涨价幅度超过第一次。这一定价策略表明,TI可能正在放弃部分低端市场,转向更高利润的产品领域。
同时,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在影响市场格局。2025年9月13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一举措可能会为本土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如果工业与汽车市场需求未能在2025年下半年复苏,半导体行业的“人员优化”可能会持续。TI和其他跨国芯片企业将需要更精准地定位其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和价值。
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收缩反映了跨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调整与地缘政治因素下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的崛起正不断挤压外资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
半导体行业的全球格局正在重塑。对于德州仪器这样的跨国企业而言,在中国市场需要从“全面领先”转向精准定位高价值环节。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将决定它们能否真正实现高端替代。
议
网友热议
@曲小龙1982(IP沪):
TI这是‘断尾求生’。放弃部分低端市场和贴身服务,聚焦高利润产品,同时响应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短期看是明智的财务决策,但长期来看,主动让出市场渠道和客户关系,等想再回来的时候,恐怕地盘早就被圣邦、纳芯微这些企业占稳了。
@旷世涂涂(IP京):
最惨的还是被优化的员工。行业巨头都这样,其他外企会不会跟进?今年半导体就业市场真是雪上加霜。希望这些优秀的工程师能顺利找到下家,很多国产芯片公司正需要这种有国际大厂经验的人才。
@冀密纳Gimina(IP粤):
国产替代的浪潮真的挡不住了。以前客户指名要用TI的芯片,现在会先问‘有没有国产平替?性能差一点没关系,关键要稳定和便宜’。TI两次涨价,更是把不少客户推向了国产阵营。商场如战场,残酷但公平!
@新鲜isLily(IP苏):
把核心技术支持撤了,把研发迁到印度,然后拿着美国的补贴回本土建厂。这套操作下来,还说重视中国市场,是不是有点又当又立了?!
@MoonBBG(IP津):
感觉这只是开始。如果下半年工业和汽车需求还起不来,TI肯定会进行更大范围的全球裁员。
@阿幸哥哥(IPHK):
时代的缩影。TI的调整是理性的企业行为,国产芯片的崛起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电子制造业来说,短痛难免,但长期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比什么都重要。这个过程会很难,但必须走下去。
最后一条,
理性总结视角……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