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知这片黑土地下,埋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站在农安县城的街头,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2000年的金戈铁马。
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曾为夫余国都城。
你可知这片黑土地下,埋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站在农安县城的街头,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2000年的金戈铁马。
隋朝时期,这座城池换了新主人——高句丽人在这里建起夫余城,城墙又往外扩了三里地,城楼上插满了绘着飞鸟图腾的战旗。
唐朝的太阳升起时,渤海国的工匠们用火山岩砌起巍峨的夫余府衙。
当年的集市上,契丹商队牵着骆驼走过,新罗商人兜售着海东青的尾羽,粟特人的琉璃器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铁骑踏破城门那日,史书记载"黄龙现于城垣"。
从此这里有了个响彻中原的名字——黄龙府。
辽人在城西建起五层高的瞭望塔,塔顶的铜铃至今仍在风中叮当,仿佛还能听见契丹武士策马扬鞭的呼啸。
说到黄龙府,不得不提那位让金兵闻风丧胆的岳武穆。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当年岳飞在朱仙镇振臂一呼,八百多年后仍能让人热血沸腾。
虽然壮志未酬,却给农安留下了最荡气回肠的注脚,"直捣黄龙"这个成语,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气。
时光流转到光绪十五年,农安正式设县时的告示还贴在老县衙的影壁上。
那会儿的县太爷恐怕想不到,百余年后的农安会成为东北亚的"心脏"。
摊开地图,这里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平壤、首尔的距离,就像用圆规画出来般精准。
如今驱车行驶在农安境内,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一望无际。
春耕时节,无人驾驶的播种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作业;秋收时分,金黄的玉米堆成连绵不绝的"黄金山"。
但最让人震撼的,还是那些突然闯入视线的历史遗迹——正在耕作的拖拉机旁,可能就是某个渤海国贵族的墓葬群。
农安辽塔是必去的打卡点。
这座八角十三层的密檐砖塔,塔檐上挂着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
考古学家在塔基下发现了装着舍利子的金棺银椁,更神奇的是塔身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骑着天马的契丹武士、手捧莲花的飞天仙女,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
金刚寺的晨钟暮鼓则藏着另一番禅意。
大雄宝殿的藻井上绘着108尊罗汉,最妙的是站在特定角度,能看到莲花宝座在晨光中泛出淡淡金辉。
每年腊八节,寺里熬的八宝粥能飘香半座城,用的是本地特产的黄小米和黑土地长出来的五色杂粮。
说到吃,农安夜市上的炭烤鹌鹑能让最讲究的食客放下矜持。
用长白山椴木炭慢烤的鹌鹑,外皮焦脆得能听见"咔嚓"声,内里却嫩得爆汁。
配上一碗用辽塔古井水酿的玉米甜酒,这才是地道的"黄龙府滋味"。
现在的农安人,既能开着越野车在自动化农业示范区驰骋,也能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古城墙遗址捡拾高句丽的碎陶片。
县博物馆里,从夫余国的青铜短剑到渤海国的三彩陶俑,22个朝代的文物在玻璃柜里静静对话。
站在太平池水库的堤坝上远眺,落日把万顷碧波染成金红。
对岸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叶片,恍惚间竟与辽塔的飞檐翘角构成奇妙的和弦——这就是农安的魅力,2000年的沧桑与现代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
县委书记带着干部们调研时,总爱在辽塔脚下的凉亭开现场会。
他们说要把农安建成"行走的博物馆",让每块古城砖都开口说话。
县长最近在抖音直播卖本地农产品,一晚上能卖出三千单黄小米,网友戏称这是"新时代的直捣黄龙"。
夜幕降临时,古城墙遗址亮起暖黄的轮廓灯。
遛弯的老人们常说,有时候走着走着,会错觉听见战马的嘶鸣,闻到渤海国集市上的胡饼香气。
这座把历史写在基因里的古城,正带着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昂首向前。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