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国产史:第一颗芯片晚国际8年,第一台光刻机仅晚4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7:23 1

摘要:1957年,林兰英留美回国,登机前还被没收了6800美金,但真正值钱的东西调查员其实没搜到,那是一块单晶锗锭。这是她在美国索菲尼亚公司工作时的劳动成果。林兰英回国的当年,我国就拉出了第一块锗单晶,第二年1958年又拉出了第一块硅单晶,为我国半导体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光刻机现在看起来比国际落后许多,但谁又能想到,咱第一个光刻机只比国际晚4年。

1957年,林兰英留美回国,登机前还被没收了6800美金,但真正值钱的东西调查员其实没搜到,那是一块单晶锗锭。这是她在美国索菲尼亚公司工作时的劳动成果。林兰英回国的当年,我国就拉出了第一块锗单晶,第二年1958年又拉出了第一块硅单晶,为我国半导体事业奠定了基础。林兰英因此被称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在林兰英单晶硅加持下,中国半导体事业起步了。1961年,美国GCA公司推出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所谓接触式,就是掩膜版和光刻胶接触。该方法现在基本已经淘汰,而GCA公司在80年代末,也被日本佳能和尼康干没了。

196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做出了世界第一个MOS芯片,集成了16个MOS晶体管。1963年,仙童半导体两位科学家,发明了CMOS工艺。发明人之一萨支唐是美籍华人,1956年博士毕业进入肖克利实验室,1959年又加入仙童半导体,在摩尔麾下工作。2000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2025年7月刚去世。

1964年,世界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IBM-360问世,同一年中国也研制出了第一块集成电路,也就是芯片。这比1958年仙童半导体搞出第一颗芯片,仅晚了8年!

做出这个贡献的是王守觉,他有个哥哥叫王守武,俩人都在中科院工作。1954年商品晶体管出来后,巴统开始对我国禁运半导体材料,黄昆、王守武、汤定元、洪朝生四人,就每周抽出一个下午,讨论半导体发展问题。

1956年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成立,由王守武负责。同一年王守觉从上海一机部,调回北京中科院,进入半导体实验室工作。因为他俩在一起工作,就被称为大小王,王守武是大王,王守觉是小王。王守觉没有留学经历,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科学家。因为国家需要,他曾多次调动工作,因此眼界也非常开阔。

当时研制“两弹一星”急需高性能计算机,而又因为巴统禁运科研人员只能啃硬骨头。1961到1962年,国家给半导体所二室分配了40多名留学生和国内高校毕业生,在王守觉等人组织下开展攻关工作。

1964年4月,半导体所提交的5种硅平面器件,通过验收鉴定。同年11月,王守觉团队制成了一块具有6只晶体管、7个电阻、6个电容,共19个元件的集成电路。该成果在1964年11月9日,以不对外公开的“研究工作简报”形式送至中科院。一直到2005年1月13日,简报才对外公开。这中间已经过去了40年。

1965年,摩尔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同一年,慈云桂搞出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国际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TRADIC是贝尔实验室1954年推出的,咱比他们晚11年。但在光刻机上,这一年109厂搞出了我国第一台65型接触式光刻机。而世界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是GCA在1961年搞出来的,咱比国际只晚了4年。所以光刻机这块,咱一开始还真不落后。当时还通过上海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进行生产并推广至全国。可见已经走出了实验室。

1968年,为仙童半导体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和提出摩尔定律的摩尔一起离开仙童半导体,创立了Intel。在摩尔定律支配下,后面芯片的发展由质变进入量变,基本就是几纳米几纳米刷屏了。创业仅仅三年后,Intel就推出了1024位的DRAM和4004微处理器,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到来。4004是全球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摩尔称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产品之一。

这一年中国徐端颐搞出了第一台自动光刻机,后来这台光刻机还参加了1978年法国工业展览会。那时我们的光刻机,真不落后!

来源:科工洞洞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