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宝麟(1916年6月19日-2004年4月9日),江苏常熟人。医学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陆宝麟(1916年6月19日-2004年4月9日),江苏常熟人。医学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陆宝麟院士是我国医学昆虫学领域的开拓者,他系统研究了中国蚊虫的分类区系、生态习性及与疾病传播的关系,提出蚊虫综合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淋巴丝虫病等媒介传染病的防治,为基层部队和公共卫生提供技术支持。其主编的《中国蚊科志》,系统记录我国蚊科17属350余种,是我国蚊科分类学的权威著作。他还主编了《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等专著,并参与《中国动物志》编纂工作。
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2015年8月31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亲传弟子,是新中国培养的国际一流数学家。
陆启铿院士在多复变函数论和数学物理领域取得多项国际瞩目的成就。他提出“陆启铿定理”,证明常曲率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并提出“陆启铿猜想”,相关区域被称为“陆启铿域”,至今仍是研究热点。他率先揭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论的联系,推动国际复几何研究,并开创典型时空(常曲率空间)相对论研究。
陆士新(1929年12月12日—2019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士新院士主要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他首次在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发现 亚硝胺类化合物与食管癌高发密切相关,并证实甲基苄基亚硝胺是诱发人食管癌的主要致癌物。该研究揭示了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发病中的核心作用,为食管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系统研究了亚硝胺类化物与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关系,提出维生素C、E及锌可阻断亚硝胺合成的预防措施,相关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陆埮(1932年2月23日-2014年12月3日),江苏常熟人。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埮院士是我国伽玛射线暴研究奠基人。1984年首次研究奇异物质和奇异星的动力学行为,提出其高体粘滞性特征。1994年首次提出“代参数”概念,用于描述脉冲星辐射机制。1997年提出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揭示了余辉光变曲线的变陡拐折现象,支持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该成果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上海。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陆婉珍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及石油化学的研究工作。1980年,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并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显著提升了石油化工分析效率。1985年,她组织完成《中国原油的评价》专著,系统评价中国原油资源,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原油评价领域的空白。1995年起,她将研究重心转向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推动该技术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革命性工具。
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浙江吴兴人。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问。
陆学善院士是我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X射线晶体学研究队伍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创立了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溶线的新方法,该方法成为金属物理学和X射线晶体学领域的经典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他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晶体学研究室,并培养了一批晶体学专家。在铜金超结构研究中,他对有序过程和相变性质的解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2023年6月6日),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原顾问。
陆元九院士是我国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他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理论解析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推动该领域发展。他曾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早期探空火箭、人造卫星以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研制工作,参加多种导弹卫星的论证方案、飞行试验数据分析等工作。他还主持开展了飞行器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及测试设备的研制,稳定系统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机构和红外光学敏感技术研究等。
罗沛霖(1913年12月30日—2011年4月17日),天津市人。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
罗沛霖院士是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研制工作,提出“门波积累”思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观测到月球回波的国家,为雷达技术发展奠定基础。1951-1953年负责引进并建成华北无线电器材厂,该厂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人造卫星提供关键元件,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他还主持国产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与组织工作,推动计算机技术进步。
罗宗洛(1898年8月2日—1978年10月26日),浙江黄岩人。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罗宗洛院士是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首次证明铵可作为植物氮源,为铵盐化肥的肥效评价及正确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他提出防止海南岛橡胶树寒害和苏北沿海防风林育苗死苗的有效措施,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根尖组织培养研究,并系统研究植物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及金属离子对离子吸收的影响,发展了植物氮素营养生理研究领域。他还在水分生理、辐射生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相关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吕保维(1916年7月22日—2004年2月10日),江苏常州人。电波传播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保维院士是中我国电波传播科研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主持规划和建立全国电离层观测站网,推动短波无线电通信频率预测技术发展。1950年代主持对流层前向散射实验,提出“滑行传播”理论,为后续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他还提出沿F层最大电子密度处“滑行”传播概念,改进卫星与地面短波无线电联络的传播模型。他曾建议创立两种新的CGS制电磁单位制,推动电磁学标准化进程。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