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点中学的王老师最近碰上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班上有个叫小雨的女生,成绩那叫一个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性格也开朗得很,跟老师和同学相处得都特别融洽,大家都很喜欢她。可奇怪的是,小雨经常请假,有时候一请就是好几天。更让人惊讶的是,等她回来考试,成绩还是照
重点中学的王老师最近碰上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班上有个叫小雨的女生,成绩那叫一个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性格也开朗得很,跟老师和同学相处得都特别融洽,大家都很喜欢她。可奇怪的是,小雨经常请假,有时候一请就是好几天。更让人惊讶的是,等她回来考试,成绩还是照样优秀。
王老师心里直犯嘀咕,这孩子到底咋回事呢?直到有一天,她偶然撞见小雨躲在厕所隔间里背单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看似阳光开朗的女孩,正用“逃离教室”这种方式,来抵抗课堂上那些让她难以承受的刺激。小雨的故事,让王老师意识到,有些孩子,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高敏感。
01
什么会让孩子产生敏感情绪
(一)感官刺激
咱们不妨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有40个学生的教室里。头顶上,荧光灯滋滋作响,那声音虽然不大,但在高敏感孩子听来,就像有个小虫子在耳边不停地叫。同桌的笔尖哒哒哒地敲着桌子,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在了他们的心上。后排同学撕胶带的声音,刺啦刺啦的,就像指甲刮过黑板,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些在普通孩子眼里可能只是再平常不过的背景音,在高敏感孩子那里,却如同“信息核爆”一般。他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台24小时不停运转的雷达,时刻都在接收着周围的各种信息。哪怕是空气里飘来的一点点橡皮屑的味道,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头痛、恶心。
(二)情绪过载
高敏感孩子的镜像神经元特别活跃,这就好比他们心里装了一面镜子,能精准地反射出别人的情绪。数学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嘴角稍微下垂了那么2毫米,他们就能敏锐地察觉到,然后开始在心里琢磨:“老师是不是不高兴了?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语文课代表收作业的时候,声音比平时轻了一点,他们又会想:“是不是大家都没写完作业?会不会影响到老师对我们的看法?”
这些细节,在普通孩子眼里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但在高敏感孩子那里,却能引发一连串的猜测和担忧。就连课间同学们玩闹时发出的笑声,在他们听来,都可能是一种压力。他们会想:“他们笑得这么开心,却不叫我一起玩,一定是我有什么问题,他们不喜欢我。”
(三)完美主义陷阱
高敏感孩子往往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就像一群追求完美的“小战士”,容不得自己有一点瑕疵。写作文的时候,只要写错一个字,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整页纸撕掉,重新再写。考试的时候,因为纠结一道题的步骤是否完美,结果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题都没来得及答。明明是一道很简单的难题,他们也能轻松解出来,但却因为害怕“万一出错”,而假装自己不会。
02
家长注意!你的反应可能正在“火上浇油”
当孩子表现出高敏感特质的时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焦虑、担心,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来应对。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反应,有时候反而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糟。
(一)情绪传染型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经常请假或者在学校表现不佳,就会变得特别焦虑,然后忍不住对孩子说:“再请假你这学期就完了!”“别人都能坚持,怎么就你不行?”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想让孩子重视起来。但对于高敏感孩子来说,家长的焦虑就像一种传染病,会迅速传染给他们。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的压力,从而更加紧张和不安,甚至会产生逃避的心理。
(二)认知错位型
还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太敏感、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想太多”“玻璃心”。当孩子跟家长倾诉自己在学校的烦恼时,家长可能会轻描淡写地说:“你就是想太多!”“别这么玻璃心,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在意的。”家长以为这样能让孩子放宽心,但实际上,这却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对于高敏感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强烈。
(三)过度补偿型
有些家长特别心疼孩子,看到孩子在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就变得过度保护。他们会每天给孩子发好几条微信,问“今天难受吗?要接你回家吗?”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家长都要问个清楚。这种过度保护的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你很脆弱,需要别人时刻保护。”久而久之,孩子的抗压能力会越来越弱,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
(四)社会比较型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当看到别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开朗、很活跃时,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班长,每天活力满满,你怎么就不能像他一样呢?”家长以为这样能激励孩子,但实际上,这却是在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高敏感孩子本身就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家长的比较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家长的理解和接纳,是“被看见”。
03
试试这几个方法
面对高敏感孩子的种种困扰,家长们不要着急,也不要灰心。其实,只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重建校园安全感,让他们在校园里过得更加轻松和快乐。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五个简单可行、容易操作的方法。
(一)感官“缓冲垫”
耳塞小妙用:给孩子准备一副柔软的硅胶耳塞,在课间休息或者感觉教室太吵的时候,让孩子戴上。耳塞能过滤掉一部分嘈杂的声音,减少外界噪音对孩子的干扰,就像给孩子的耳朵加上了一层“保护罩”。
遮光小眼罩:如果教室里的灯光太亮,或者孩子对光线比较敏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轻便的遮光眼罩。在午休或者课间休息时,让孩子戴上眼罩,营造一个相对黑暗、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快速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柔软小坐垫:有些教室的椅子比较硬,坐久了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柔软的小坐垫,放在椅子上。柔软的坐垫能增加舒适度,减少孩子身体的不适感,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更加专注地听讲。
(二)情绪“安全岛”
制作情绪卡片: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情绪卡片,上面可以画上不同的表情,比如开心、难过、生气、害怕等。当孩子在学校遇到情绪问题,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可以拿出相应的情绪卡片给老师或者同学看。这样既能帮助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又能让老师和同学更好地理解他们。
设立情绪角落:在家里为孩子设立一个专门的情绪角落,可以是一个小帐篷、一个小沙发或者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放上孩子喜欢的玩偶、书籍和舒缓的音乐。当孩子从学校回来,情绪不好或者感到疲惫时,就可以来到这个情绪角落,静静地坐一会儿,听听音乐,抱抱玩偶,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和舒缓。
定期情绪分享:每天晚上,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享一天中遇到的情绪事情。家长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情绪,比如“今天上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件让我有点着急的事情”,然后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
(三)社交“小台阶”
从一对一交往开始:如果孩子对社交感到害怕或者紧张,家长可以先鼓励孩子从一对一的交往开始。比如,邀请一个孩子比较熟悉、性格温和的同学到家里来玩。在家里,孩子会感到更加安全和自在,也更容易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参加兴趣小组: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报名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比如绘画小组、音乐小组、体育小组等。在兴趣小组里,孩子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找到话题和共鸣,也能减少社交的压力。
(四)家庭“能量站”
温馨晚餐时光: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享用一顿温馨的晚餐。在晚餐过程中,大家可以分享一天中遇到的有趣事情、开心事情或者烦恼事情。
亲子运动时间:每周安排几次亲子运动时间,比如一起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在运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动、交流,增进亲子关系。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还能释放他们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睡前感恩仪式:每天晚上睡觉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个感恩仪式。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天中值得感恩的事情,比如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家人的陪伴等。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把这些感恩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写在感恩日记里。
04
写在最后:敏感是天赋,不是缺陷
那个因为同桌抖腿而崩溃的孩子,长大后成了顶尖的音乐制作人。他说:“我能听出录音里0.1秒的杂音,这都要感谢我小时候的高敏感特质,让我对声音特别敏感。”
那个总在揣测老师情绪的女孩,现在是企业最年轻的高管。她说:“我读懂了客户没说出口的需求,这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
高敏感孩子的世界,就像高清电影。当别人看到1080P的画面时,他们却在承受4K画质的信息洪流。他们需要的不是“变迟钝”,而是学会调节“分辨率”,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下次当孩子说“妈妈,教室好吵”时,试着把“坚持一下”换成:“要和我去树下听5分钟风声吗?”也许就在这样的瞬间,那颗水晶般通透的心,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折射角度。
教育的真谛,从不是把仙人掌改造成向日葵,而是为每颗种子找到适合的土壤。让我们用理解和包容,为高敏感孩子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因为,每个高敏感孩子,都是未被读懂的天使,他们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
来源:清闲的芒果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