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公历9月27日,农历八月初六,随着秋分节气的深入,天气越来越凉了。这样一来,留给农作物的生长时间越来越少了,要抓紧利用有限的光照成熟,否则等秋风一起,霜一降下来,就来不及成熟了!
导语:“八月初六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今日八月初六,有啥预兆?
今天是公历9月27日,农历八月初六,随着秋分节气的深入,天气越来越凉了。这样一来,留给农作物的生长时间越来越少了,要抓紧利用有限的光照成熟,否则等秋风一起,霜一降下来,就来不及成熟了!
目前,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一些作物趋于成熟,等待收割晾晒。而南方地区,则是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正处于灌浆成熟的关键期。
当然,南方部分地区的晚稻已经开始收割,同时采收秋茶、柑橘等水果。并且,这个时候有些地方也要为播种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做好准备了。
对于即将成熟和收割的作物来说,希望未来一段时间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有利于获得丰收。例如,对于晚稻来说,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灌浆,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连续的晴天还能使棉花吐絮质量好等。并且,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加快收割和晾晒进程,以免遇到阴雨天气,来不及收割,造成倒伏、霉烂、发芽等。
当然,这里说晴天不是指一直晴天,这样会出现秋旱的情况,会影响越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例如,播种后有一场透雨,能保证种子顺利发芽,苗齐苗壮。并且,对于尚未成熟的晚秋作物,适当的雨水能补充生长所需水分。
因此,在以晴朗天气为主的时候,再适当下点雨,即不影响秋收,又不影响秋种。不过,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农人就要发愁了。
因为,连续的阴雨会使成熟的作物无法收割,甚至会造成作物出现倒伏、发芽、霉烂在地里的情况;连续的阴雨,还会使土壤过湿,机器无法下地,错过冬小麦最佳播期;已收作物,如遇“烂场雨”,没法晾晒,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今日农历八月初六,在旧时民间还有“八月初六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的讲法,什么意思,有啥预兆呢?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通过农历八月初六清晨的天气状况(如晴雨、风向、有无雾等),就能大致预判后续一段时间的气候趋势,甚至来年的年景好坏。这样一来,农人就可以根据判断来参考,安排种地、生活等,不用再靠“问神仙”这种虚无的方式来判断了。
那么,怎么个看法呢?下面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有答案,看看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总结出,如果农历八月初六这天刮起了大风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到了农历十二月(腊月),天气会异常寒冷,连害虫都能冻死,说明当年是个冷冬。
冬天寒冷雪多,对于越冬作物来说是好事,有利于来年获得丰收。
因为,冬天寒冷雪多,不仅能够冻死土壤中和秸秆上病菌和害虫,还能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有利于作物作物的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的播种,从而易于获得丰收。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六这天是个大晴天,比较暖和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整个冬天也冷,但相对于常年来说,是比较暖和的,说明当年冬天是个暖冬。
暖冬虽然对我们日常生活取暖和出行有一些便利,但对农业生产来说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也是古人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冬天偏暖,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未能进入休眠期,年前出现旺长,持续消耗养分。这样一来,如果冬季施肥不足,作物易因养分短缺影响返青和后续生长。并且,还降低了抗寒抗冻的能力,甚至因无雪,不能覆盖作物,导致无法安全越冬。
另外,暖冬还可能导致果树提前萌芽,消耗未积累的养分,造成花芽或幼果发育不良,易出现落花落果现象。
此外,暖冬往往预示着来年春天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增大。这样一来,年前出现旺长的地块,遭遇强冷空气(倒春寒),易造成冻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明白上面两句农谚,这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六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整个冬天可能会风雪交加,寒冷刺骨,说明是个冷冬。
上面已经说了,冷冻对农业生产的好处,就不再重复了。当然,过于寒冷雪多的冬天,对于养殖业来说也是个挑战,要提前做好准备。
总之,“八月初六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这句老话,古人认为,八月初六处于夏秋交替的关键节点,此时的天气会透露出气候变化的早期信号,比如这天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有利于秋季作物收割和晾晒;如果这天还适当下点小雨或者微雨(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连阴雨)的话,是个好的预兆,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是个冷冬,有利于越冬作物来年获得丰收。
今日农历八月初六,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晴天,您那边的天气情况是个什么样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