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对往年发病地块具有“重茬加重、连作高发”的特点,若防控不当,易导致小麦根系腐烂、植株枯白穗,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针对此类地块,需构建“源头控病、全程防护”的综合预防产量,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对往年发病地块具有“重茬加重、连作高发”的特点,若防控不当,易导致小麦根系腐烂、植株枯白穗,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针对此类地块,需构建“源头控病、全程防护”的综合预防产量,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一、播前预防:切断病原菌传播链
播前防控是降低病原菌基数的关键,核心围绕“土壤改良、种子处理、茬口调整”三大环节展开。
1. 土壤消毒与肥力调控:对发病严重地块,播前每亩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与细土30-40公斤混合均匀后撒施,或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悬浮种衣剂500倍液灌根处理,抑制土壤中病原菌活性;同时增施腐熟有机肥(每亩2000-3000公斤)与生物菌肥(含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每亩100-150公斤),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抗逆性,减少病原菌滋生环境。
2. 种子精准包衣:选择含硅噻菌胺、戊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500-1:800的比例进行包衣,确保种子表面形成均匀药膜。例如,使用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每100公斤种子用药200-300毫升,可有效预防病原菌从种子萌发期侵入,降低苗期发病概率。
3. 科学调整茬口:避免小麦连作,与非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如种植大豆、棉花、油菜等。轮作可打破病原菌的寄主循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尤其对连年发病的重茬地块,轮作是成本低、效果稳的基础防控手段。
二、生长期防控:阻断病害扩散路径
小麦生长期需根据生育期特点,结合病情监测,精准采取化学防治与农艺管理措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1. 苗期药剂灌根:小麦3-5叶期是病原菌侵染根系的关键时期,对往年发病地块,可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悬浮剂15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30-40公斤,采用喷淋或灌根方式施药,重点喷洒小麦根部及周围土壤,形成药剂保护带,阻止病原菌侵入根系。
2. 返青拔节期土壤处理:返青后小麦根系活力增强,病原菌易随养分吸收侵入维管束,此时可结合追肥,每亩撒施5%井冈霉素水剂200-300毫升(与细土混合),或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30公斤,顺垄喷雾于根部土壤,抑制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活动与扩散,同时配合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20-25公斤),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 孕穗期重点喷雾:孕穗期是小麦全蚀病症状显现的关键阶段,若发现田间有零星发病植株,需及时选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5%丙二醇醚·己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每亩用药液40-50公斤,重点喷洒植株基部与根部土壤,每7-10天喷1次,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减少白穗率。
三、收获后清洁:降低次年发病基数
收获后田间残体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载体,需通过清洁田园、深耕翻土等措施,减少病原菌留存。
1. 彻底清除病残体:小麦收获后,及时将田间的病株、残茬、落叶清理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深度不低于30厘米),避免病原菌随残体在田间越冬,降低次年初始侵染源数量。
2. 深耕翻土调整土层:对发病地块进行深耕(深度25-30厘米),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下层,下层无病土壤翻至表层,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同时结合冬灌,降低土壤含水量,抑制病原菌越冬活性,为次年小麦播种创造健康的土壤条件。
通过以上“播前控源、生长期阻扩、收获后清残”的全程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往年小麦全蚀病发病地块的病害发生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肥力及病害发生程度,灵活调整技术参数,确保防控效果最大化。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