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请最聪明的大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4:54 1

摘要:今晚的深圳,属于一群眺望未来的人。他们不拍电影,却创造比电影更宏大的故事;他们不拿麦克风,却在用实验与数据,对未来发出坚定的强音。这是 2025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这也是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大奖宣布之时。从实验室到舞台,从科研到科普,这是一场盛典,也是一次让科学与

今晚的深圳,属于一群眺望未来的人。
他们不拍电影,却创造比电影更宏大的故事;
他们不拿麦克风,却在用实验与数据,对未来发出坚定的强音。
这是 2025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这也是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大奖宣布之时。
从实验室到舞台,从科研到科普,这是一场盛典,也是一次让科学与温情交织的相遇。

一、红毯:科学家的集体亮相

灯光亮起,红毯铺开。
走在其上的,是新一届“科学探索奖”的获奖科学家。
他们有人钻研生命科学,
有人探索超材料,有人挑战能源前沿……
平日里,他们埋头实验室,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今晚,他们走出实验室,走上红毯,
接受掌声。


有的科学家带着孩子一同走来,
孩子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有的科学家搀扶着年迈的父母,
让家人分享这个珍贵的时刻。
这一幕有点喧闹,但更多是温柔。
科学家的高光时刻,有家人陪着他们一同走过。
红毯尽头,伫立着一面“大问题墙”。
“如果有一笔无限的研究经费,我最想探索的那个‘疯狂’的实验或想法是……”
“我这样向我的孩子解释我的工作……”
····



科学家们停下脚步,做出简洁而真诚的回应,
让人看到科学的温度和想象力。
这一个个瞬间,其中包含着动人的力量
科学探索奖已走过七年。
七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科学家走上红毯,
给大家也给他们的小家,留下难忘的瞬间。

二、奖杯:七年的坚守


在掌声与注视中,奖杯被一一颁出。
这枚造型简洁的奖杯,画出一个“X”,
代表对未知的探问,
也代表挑战的勇气。
今年的获奖人的研究计划,既有突破认知边界的基础研究,
如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与操控,
也有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突破,
如可信视觉计算、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灾变防控。
一系列成果正在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逐渐塑造着未来生活的模样。


截至今年,“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
在获奖当年及以后,他们中有11人的研究成果
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超40篇。
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前线的主力军。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在致辞中所说:
“‘科学探索奖’为你们注入了一份‘自由探索’的底气。
希望你们珍惜这份支持,用好这份资源,
心无旁骛地追求那些最本质、最纯粹的科学问题。”
这份鼓励,既是一种期待,
也是“科学探索奖”七年来始终坚持的初心:
为青年科学家少操心一些“柴米油盐”,
让他们能有更多勇气去探索未知。


三、企鹅科普视频:科学的另一种表达


如果说颁奖典礼上的红毯与奖杯,
记录了科学家的荣誉与坚守,
那么“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则让科学以另一种方式抵达公众。


今年六月,企鹅科普开启了一场“科学传播实验”:
48位科学家出题,59个议题
“哪吒重塑金身为什么用藕粉而不用泥土?”
“在太空,如何灭火?”
“飞秒到底是多少秒?”
“如果三体人真的入侵地球,人类该用什么方式加密情报?”
·····、
这些听似科幻的问题,都来自科研前沿。
它们让公众第一次直接面对科学家正在思考的“大问题”。
大赛采用“科学家出题 + 创作者揭榜”的模式,
科学家提供方向,创作者用视频讲述科学。
涌现出300多份方案,
最终近50支科普视频诞生。
这是一场由腾讯SSV 、腾讯新闻与科普中国携手探索的实验,
而在这场跨界实验中,量子学派也参与其中。
我们与腾讯SSV联合清华大学物理系周树云团队,
带来作品《万亿分之一秒——飞秒:量子材料中的电子之舞》。

万亿分之一秒有多快?用飞秒激光改写量子材料基因,电子随光起舞


在这支作品里,飞秒激光被比作“指挥棒”,
电子如同舞者般在量子材料中跃动,
观众得以窥见不可见的“超快世界”。
复杂的量子物理,被转化为诗意而直观的影像。
最终,10支作品进入终审,
并在颁奖典礼当天揭晓最佳。
这些视频或轻快,或厚重,
让深奥的科研前沿问题,以难得的“可观看、可共鸣”的方式走进人心。


在终审现场,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评价和寄语:
“科学文化是基础,科学传播必须跟上。
这次活动开了个好头,你们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未来还要做得更好。”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SSV负责人陈菊红也说:
“感谢所有创作者——是你们的才华与热情,让科学拥有了温度与故事;
感谢每一位科学家——是你们的专业与开放,让知识得以传递与升华。
科普不是终点,而是善意生长的起点。”


20日是科学家的红毯之夜,
21日是新基石 50² 论坛。
在这里,科学家们与公众一起书写未来,
关于 AI,关于生命科学,关于能源材料……
这是提前展开的“未来剧本”。


七年,是腾讯对科学家一份安静真挚的陪伴;
但科学本身,正长久地回馈着社会,滋养着发展
正因如此,它值得掌声,也需要理解;
当科学家们走下舞台,又重新回到实验台,
那些看似孤独的坚守,有了更多同行的热忱和情义。
今夜,有请最聪明的大脑。

来源:幽默狂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