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消失的老物件,认出2个算你厉害,全能叫出名字的人暴露年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6:00 1

摘要:今天盘点14个消失的老物件,别说00后了,有些就连70后都不一定用过。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岁月带走了旧时光,也藏起了许多老物件。

它们曾经是祖辈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却成了稀罕物。

今天盘点14个消失的老物件,别说00后了,有些就连70后都不一定用过。

1、汤婆子

这个圆圆的小铜壶,可是老一辈在冬天的“保暖神器”。

它上边有个小嘴,灌上热水后拧紧,再用布包起来放到被窝里,整夜都暖烘烘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里边温热的水还能用来洗漱。

其实看功能就知道,这就是换了个材质的暖水袋。

但汤婆子可是宋代就已经有记载了,论辈分,这可是暖水袋的先祖。

2、脸盆架

乍一看,这个精致的木头玩意儿有点像是个椅子。

但六角突出,又不像是能坐上去的样子。

这不是什么椅子,而是一个放脸盆的架子。

别小看了这个架子,在过去可是个重要的家具,甚至能当嫁妆。

通常上边会放一个白底红花的带有“囍”字的洗脸盆。

再往上还有专门放香皂的小台子,毛巾顺便就搭在了凸起的背板上。

有些款式的背板上还会附带镜子,一个架子就能满足全部的洗漱需求。

3、锤衣棒

没有洗衣机的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是用的搓衣板。

而配合搓衣板的,就是这根看起来像是棒球棍的锤衣棒。

以前人们会端着水盆到河边,把衣服铺在青石板上,蘸水后用锤衣棒反复捶打。

就算是一些难以洗净的油污,在锤衣棒和皂角的夹击下也会很快淡化。

只是看谁家的锤衣棒更光滑,就知道哪家的女主人更勤快。

4、抽屉拉手

这个耳朵一样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包饺子神器”,而是抽屉拉手。

常见的是铁或黄铜的材质,倒扣在抽屉上,圆润的样子显得很富贵。

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拉手上刻上简单的花纹,增加其精致感。

这种老式的拉手很结实,就算桌子腐烂了,拉手都完好无损。

但在潮湿的地方用这种拉手,偶尔会摸到在凹槽里安家的“小动物”,还是有点吓人的。

5、煤油灯

电灯普及以前,也不是人人都早睡的,煤油灯便是一些人家熬夜的工具。

玻璃灯罩的流线型很好看,铜制灯头侧面有机关,能调节灯的亮度。

从长相就能看得出,这是个“洋玩意儿”。

但在传入我国以后,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

比起灯台,这种能调节亮度的煤油灯,还不怕风吹。

但灯光忽明忽暗,看久了眼睛会花,鼻孔也可能沾不少灰。

6、算盘

算盘应该是现代人最熟悉的老物件之一了。

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用过,但肯定都在各个地方听说过。

古装剧中只要涉及算账的画面,通常都会有算盘的出现。

而且“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这样的句子,直到现在也经常使用。

跟计算器不一样,用算盘还要背专门的口诀。

“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大概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完整背下来了。

7、鲁班凳

鲁班凳也可以叫鲁班枕,打开以后是板凳,合上就能当枕头。

没有一根钉子,也不用一点的胶水,它是用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咬合全靠榫卯。

想要打造这样一把凳子,要经过锯、刨、磨、凿等数十道工序,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是肯定不行的。

相传鲁班为了方便休息而发明了它,好看好玩还好用,同时也方便携带。

8、发条青蛙

拧一下青蛙上的发条,它就会一蹦一跳地向前进。

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一只发条青蛙都能玩很久。

几个小伙伴围坐在地上,跟着青蛙一起往前跳。

或者在地上画一条起始线,比赛看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跳着跳着青蛙肚皮朝上“翻车”了,大家就跟着一起“啊”地叹息一声,然后立刻换人。

现在再拧动发条,那生锈的“呱嗒”声,也还是能把人拉回童年时光。

9、二八大杠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八大杠可是妥妥的“豪车”。

那时候结婚需要凑“三转一响”,二八大杠就是其中的“一转”。

它的车身非常结实,后座也大,不管是载人还是拉货都很方便。

但小孩子想要骑的话,就很不方便了。

要一只腿从大扛下边穿过去,才能斜着甚至把车给骑走。

10、车灯发电机

跟自行车配套的,还有一个车灯发电机,也叫“磨电灯”。

毕竟没有路灯的时代,也难免要晚上骑夜车。

搞一个自发电的车灯放到车前边,发电机接到车轮上。

只要一蹬脚踏板,车灯就跟着亮了。

骑得越快,车灯就越亮,不仅能看清路,还不用频繁换电池。

有谁还记得,当年为了能让车灯更亮一些,拼命蹬车的模样?

11、拉线开关

最早的拉线开关结构非常简单,塑料圆外壳下边垂着一根棉线。

拉一下,就能听到“咔啪”一声响,灯就跟着开了。

也因为结构简单,所以也不是很安全。

要是线受了潮,就有了一定的导电性。

一拉线,整个手臂都能被电到发麻。

后来的新房子电路大多是暗线,开关也都成了新样式,这种拉线开关也就少见了。

12、收音机

没有电视的时候,家里接收外界信息主要就是靠收音机。

木壳子的像是个小箱子,塑料的甚至能拎着就走。

转动旋钮寻找电台时,喇叭里“沙沙”的电流声,突然变成音乐的那种喜悦,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早上听听早间新闻,中午听着评书睡觉,晚上再追一追广播剧,安详又惬意。

13、磁带

有些收音机会带有装磁带的盒子,没有的话就只能另外买个随身听。

磁带可是在数字音乐出现之前最重要的音乐传播媒介。

那种黑色或者透明的塑料小盒子,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

后来手机等电子设备普及,听“实体音乐”的人开始逐渐变少。

再加上磁带的容量比不过光盘,收藏价值又比不过黑胶,也就慢慢消失了。

14、万能充

网上总是能看到一些人要重新“发明”手机电池。

他们说如果把电池设计成可拆卸的,那岂不是没电了换一块电池就好?方便快捷。

殊不知在十多年前,手机电池本就是可拆卸的。

而常用的充电设备,就是这种万能充。

用它的金属针脚抵住电极,就可以充电了。

但手机的集成度逐渐提高,电池开始变成不可拆卸,万能充便完成了它的使命。

结语

这些老物件从必需品变成稀罕物,是在宣告着时代的进步。

但它们仍然是一代人生活的记忆,是没有机器时代的智慧结晶。

即便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承载的生活故事,也值得被一直记住。

部分参考资料:

珠算口诀表 珠算口诀运用——新东方网

你还记得小时候暖被窝儿的“汤婆子”吗?丨旧物件小辰光——上观新闻

留几手玩的磁带机,支棱起多少中年人——虎嗅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