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孟伟(嘎子哥)穿警服直播带货被行拘事件引发热议,若其穿城管制服直播是否构成违法需结合法律规范和实践判例综合分析。以下从法律定位、违规认定、法律责任三个层面对问题展开解读:
谢孟伟(嘎子哥)穿警服直播带货被行拘事件引发热议,若其穿城管制服直播是否构成违法需结合法律规范和实践判例综合分析。以下从法律定位、违规认定、法律责任三个层面对问题展开解读:
一、城管制服的法律定位与使用边界
1. 法律属性的模糊性
相较于警服、军服等法律明文禁止非法持有的制式服装,城管制服的管理依据相对分散。依据《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管理办法》(2017年实施),城管制式服装及标志标识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时专用物品”,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制作、使用。但该办法效力层级为部门规章,法律约束力低于《人民警察法》。
2. 执法标志的界定
法律风险集中于是否使用具有标识性的执法标志。若服装仅在外观上类似普通工作服(如颜色、款式相近),但未出现“城管”“综合执法”等文字标识或肩章、臂章等标志,其违法性存疑。但若佩戴或展示明确标志(如胸徽、编号、执法臂章),即便服装来自剧组或网店,仍可能被认定为“持有、使用专用制式服装”。
二、直播场景下的违法性认定
1. “非履职使用”的核心违规点
依据《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管理办法》第八条,城管服装仅限执法人员履职时穿着。直播带货属于营利性商业活动,与执法无关,擅自使用带有标志的制服已构成“违规使用”。参考警服案例,即使当事人辩称“戏服”或“未佩戴完整标识”,只要存在可识别性执法符号(如肩章),即可能触发违法认定。
2. 社会危害性的双重考量
执法部门处罚时除法律条文外,还会评估行为的社会影响。若直播中刻意模仿城管言行(如宣称“配合执法”推销商品),或引发公众混淆(如误认为“官方合作”),将加重其危害性,提升行政处罚可能性,甚至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招摇撞骗”条款。
三、法律后果的层级化分析
1. 行政责任:行拘风险较高
若确认存在违法使用标志性制服行为,依据《行政处罚法》和部门规章,公安机关可没收服装、罚款(最高1000元)或处10日以下拘留。参考谢孟伟穿警服被拘7日的先例,类似情节下穿城管制服亦可能面临同等处罚。若直播中伴随侮辱性言论(如辱骂网民),还可能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追加处罚。
2. 平台责任与行业封禁
直播平台需履行内容审核义务,若未及时下架违规直播,可能被约谈或罚款。对主播而言,除法律处罚外,平台可能采取封号、扣除收益等措施,行业内部也可能将其列入“风险名单”,导致合作机会减少。
3. 刑事责任的边缘场景
普通直播带货一般不会涉及刑事责任,但若以城管身份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如谎称“查处违规商品需购买解封”),则可能构成《刑法》第279条“招摇撞骗罪”,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特殊场景豁免可能性
唯一豁免路径是经省级住建部门批准用于影视拍摄,例如剧组在拍摄期间经备案后使用城管制服,且严格限定使用场景。但谢孟伟案例已表明,即便持有“戏服”,在非拍摄时段(如带货)使用仍属违法。因此,若嘎子以“拍戏需要”为名穿城管制服带货,其免责主张难以成立。
结论:违法风险明确,行拘概率较大
综合来看,城管制服虽管理尺度稍宽于警服,但若带有明确标志并用于非执法场景(如直播带货),其行为已具备行政违法要件。结合当前执法趋严的实践(如谢孟伟案引发多部门联动处罚),嘎子若效仿此类行为,面临7-10日行政拘留的概率较高,同时可能伴随账号封禁、商业合作终止等衍生后果。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