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由经济部长卡普托主导的举措,在短暂实施后迅速恢复征税,其过程犹如一场“闪电战”。而在这场政策变动中,最大的受益者浮出水面——中国国有企业中粮集团,这同时也触动了美国方面的敏感神经。
阿根廷华人在线布宜诺斯艾利斯2025年9月26日报道 阿根廷哈维尔·米莱政府近期一项关于大豆出口的临时免税政策,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引发了巨大波澜。
这项由经济部长卡普托主导的举措,在短暂实施后迅速恢复征税,其过程犹如一场“闪电战”。而在这场政策变动中,最大的受益者浮出水面——中国国有企业中粮集团,这同时也触动了美国方面的敏感神经。
政策突变,“大豆套利”盛宴开启
政策的核心是暂时取消大豆、豆粕和豆油的出口关税(retenciones)。这一窗口期虽然短暂,却为国际大型粮商创造了一个罕见的“金融套利”机会。
据报道,包括中粮、嘉吉、邦吉等在内的全球六大农产品贸易商迅速行动。它们利用了一个被称为“大豆套利”的金融操作:提前申报大量并未实际收获的“纸面大豆”出口,以享受零关税优惠。随后,将出口所得投入阿根廷本地的正利率金融产品,赚取比索收益,最后在预计的比索贬值前再次换成美元。这一系列操作被指本质上是一场金融游戏,而非真实的农产品出口。
中粮集团独占鳌头
在这场游戏中,中粮集团表现最为抢眼。它申报了超过250万吨的豆粕出口(豆粕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之一,占全国总出口的16%),金额超过12亿美元,在所有公司中位列第一。
阿根廷是全球大豆加工(crushing)的领导者,罗萨里奥及巴拉那河沿岸拥有世界最大的大豆加工厂集群。中粮此举不仅锁定了零关税的财务优势,也为其在中国的加工厂保障了未来的原料供应,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谷物贸易中的影响力。
农民愤怒与美国关切
然而,这场盛宴的代价由阿根廷的中小生产者承担。他们指责这是“欺诈”,因为大粮商们用“未来”的大豆享受了优惠,但之后向农民实际购买大豆时,却会扣除已经恢复的出口税,将成本转嫁给了生产者。一位农业组织高层对媒体直言:“这像是在一张只有10个人的桌子上达成的协议,他们三天内就赚了20亿美元。”
政策同样引起了国际关注,特别是美国。报道指出,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随后向米莱政府施压,要求恢复关税。原因在于,阿根廷和美国在大豆和石油上是直接竞争关系。阿根廷出口商竞争力的突然增强,直接威胁到美国农场主的利益。文章分析认为,贝森特的“技术性建议”背后,实则是保护美国农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竞争,在此次阿根廷的政策变动中得到了微妙体现。
结语
阿根廷的这次税收政策变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农业贸易的复杂图景:国际资本的精明运作、本国生产者的无奈、以及大国之间在关键商品上的激烈竞争。中粮的显著受益,既体现了其全球战略布局的能力,也凸显了阿根廷经济政策在外来压力下的脆弱性。这一事件的影响,恐怕不会随着关税的恢复而立刻消散。
消息来源:Infobae
来源:新阿华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