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航行了,地中海上的那支名为“全球坚韧”的船队,俨然成了一个移动的引爆点。24日晚上,无人机集群的攻击,让这支船队的处境急转直下。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航行了,地中海上的那支名为“全球坚韧”的船队,俨然成了一个移动的引爆点。24日晚上,无人机集群的攻击,让这支船队的处境急转直下。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把人道物资送进加沙,同时用行动本身去挑战那道存在已久的海上封锁线,船上的人来自六大洲超过四十个国家,这使得任何针对他们的攻击,都可能被视为对几十个国家公民的直接挑衅,甚至是一种“实质性的宣战”。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上面有着来自各国各地的公民,但是以色列的袭击还是来了。
以色列官方看来,这艘船是“哈马斯船队”、“圣战分子”,他们宣称,这一切都是恐怖组织在背后策划,并预告将采取行动,绝不让船队进入作战区域。
可现实呢?船队的联合总协调人大卫·阿德勒觉得这种说法简直“荒诞陈腐”,他指着船队里那些老旧的机动游艇和渔船反问,这像是以色列口中那支“恐怖船队”的样子吗?这种抹黑的话术,效果已经大不如前了。
船队坚称自己是在执行完全合法的航行,运送的是纯粹的人道物资,真正非法的,是封锁本身。
可在16日包括西班牙、巴西、南非在内的十六个国家,才共同签署了一份声明,官方认证了船队的人道主义性质,这无疑是对以色列“恐怖标签”论的直接打脸。
然而,在这份名单里,美国和法国的缺席,显得尤为扎眼。
如今以色列的战术,似乎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拦截。在24日晚上的那场致命攻击前,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耗战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船员们早就受够了夜里在头顶盘旋的大型侦察无人机,那种无休止的嗡鸣和监视,让许多人患上了“无人机疲劳症”,精神被拖拽到极度疲惫的边缘。
大卫·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对方的意图:在船队真正构成威胁,也就是进入距离加沙150海里的“红区”之前,先用这种消耗战术把你的意志彻底瓦解掉。
暴力行动的升级轨迹也清晰可见,两周前,船队在突尼斯港口就曾遭遇过两架无人机的“小规模”攻击。而那天,袭击者直接动用无人机集群,发动了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猛烈攻势。
攻击手段充满了挑衅和羞辱的意味,除了投掷燃烧装置,船员甚至声称对方动用了化学武器。一艘帆船的船头被直接命中,当场损毁。
更离谱的是,攻击方竟然通过船队的通讯频道,大声播放瑞典ABBA乐队的音乐,简直是一场刻意嘲讽。
当袭击发生后,国际社会的反应非常矛盾,口头上的道义支持,和实际的干预能力,严重脱节。
欧盟率先表态,称针对船队的武力行为“不可接受”。那份十六国的联合声明也发出了警告,任何侵犯船队人员权利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都将被追究。
但这些更多是原则性的表态,缺乏能让对方感到痛楚的强制力。
船队真正期望的,远不止这些,他们梦想着相关国家,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能够联手建立一条由大型货轮构成的常态化人道走廊。但这个理想,与现实中各国小心翼翼的外交反应,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关键大国的缺席,更是削弱了外交压力。
意大利的行动最能说明问题。在袭击发生后,罗马方面确实派遣了一艘海军护卫舰前往相关海域。但任务性质是什么?是“执行潜在的救援任务”。这不是提前的护航,也不是军事威慑,而是一种被动的、滞后的危机应对。
船队自己也用行动表达了对现有机制的不信任。以色列曾提议,他们可以派船接收物资并代为转运,但被船队果断拒绝。理由很简单:看看以色列长期以来阻挠加沙人道援助的历史记录就知道了。
“全球坚韧”船队它所到之处,激起的不仅仅是海上的浪花,更是国际政治的惊涛骇浪。
这支由老旧渔船组成的队伍,清晰地照出了当今世界在面对一场持续的人道危机与强权政治时的窘境:叙事上难以统一,干预上软弱无力,道义上充满纠结。
它让我们看到,人道主义的理想在冰冷的现实政治面前是何等脆弱。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秩序在应对这类冲突时,其内在的矛盾与失灵被无情地暴露了出来。
本文信源:环球网《外媒:意大利防长强烈谴责加沙援助船队遭袭事件,并派海军舰艇前往提供救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4144803930381630&wfr=spider&for=pc
环球时报《16国紧急发表联合声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518781118537525&wfr=spider&for=pc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