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易之门矣,动静相生中的永恒智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0:06 1

摘要:《易经·系辞下》以“乾坤其《易》之门邪?”的设问,为这部古老经典的智慧体系立下总纲。乾为阳物,坤为阴物,二者承载的阴阳之道既是《易经》的逻辑起点,更是解读宇宙人生的钥匙。深入探析乾坤的动静之象与合德之理,不仅能洞见《易经》的思想内核,更能为当代生活提供穿越时空

《易经·系辞下》以“乾坤其《易》之门邪?”的设问,为这部古老经典的智慧体系立下总纲。乾为阳物,坤为阴物,二者承载的阴阳之道既是《易经》的逻辑起点,更是解读宇宙人生的钥匙。深入探析乾坤的动静之象与合德之理,不仅能洞见《易经》的思想内核,更能为当代生活提供穿越时空的智慧指引。

乾坤作为“易之门”,其核心意义在于构建了宇宙生成的根本框架。《系辞》所言“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揭示了万物存在的基本法则——没有孤立的阳刚,也无绝对的阴柔,二者如同门户的开合,相济相成。王弼曾精准指出“众卦皆由乾坤所生”,六十四卦的错综演变皆源于乾坤二卦的阴阳互动,从象征万物初生的屯卦,到体现盛衰转化的泰否卦,无不彰显着乾坤之道的流转轨迹。这种以乾坤为原点的宇宙观,打破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强调阴阳在动态平衡中创造生机,恰如天地相感而万物化生,构成了《易经》“生生不息”的核心精神。

乾卦的生命力藏于“静专动直”的辩证统一之中。《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的描述,颠覆了对阳刚之气“恒动不止”的刻板认知。乾之静并非消极停滞,而是“专”——专注内敛、蓄力沉潜的状态,如同严冬里的种子默默积蓄能量;乾之动则是“直”——刚健磊落、一往无前的奋进,恰似春日惊雷后的万物勃发。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正是乾道动静的生动诠释:他蛰伏时潜心磨砺,行动时勇往直前,以静专积蓄力量,以动直践行抱负。当代华为在技术封锁中的突围亦如是,研发阶段的静默深耕对应“静专”,突破技术瓶颈时的果断出击彰显“动直”,完美演绎了乾卦“大生”的创造力。

坤卦的包容性体现在“静翕动辟”的智慧之中。“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里的“翕”是收敛包容、孕育滋养的静势,“辟”是舒展承载、广纳万物的动势。坤之静绝非被动消沉,而是如大地般默默承载的坚守,坤之动则是如春雨般广施润泽的布施。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坤道特质:她以“翕”的定力坚守育人信念,以“辟”的胸怀为孟子选择成长环境,用包容与坚韧成就了一代思想家。偏远山区的支教老师亦践行着坤道智慧,他们以“翕”的沉静扎根基层,以“辟”的热忱播撒知识,如大地般孕育希望,彰显着坤卦“广生”的博大胸襟。

乾坤之道的精髓,在于阴阳合德中的动静相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乾坤的刚柔动静与天地运转、四时更迭同构,印证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终极真理。乾的“大生”与坤的“广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如同日月交替、昼夜轮转,在互补中完成生命循环。在科研团队中,科研人员的创新探索是乾之动直,管理人员的协调包容是坤之动辟;在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突破是乾道进取,民生保障的完善是坤道承载,二者失衡则乱象丛生,和谐则生机盎然。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正是《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的核心诉求。

乾坤之道对后人的启示,藏在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之中。对个人而言,它教会我们在人生起伏中把握动静节奏:顺境时当以乾之动直开拓进取,同时守坤之静翕保持谦逊;逆境时需效乾之静专沉淀反思,更借坤之动辟寻求转机。曾国藩的人生轨迹颇具启发,他身居高位时以“静专”自守,避免骄躁;遭遇挫折时以“动直”自勉,不肯消沉,终成“内圣外王”的典范。

于社会治理而言,乾坤智慧为现代管理提供了辩证思路。企业发展既需乾卦的创新魄力,敢于突破路径依赖;亦需坤卦的包容机制,凝聚团队力量。国家治理中,改革攻坚的刚健对应乾道,民生关怀的温润彰显坤道,唯有二者兼顾,方能实现“阴阳合德”的治理境界。这种思维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认知局限,为复杂问题提供了“执两用中”的解决方案。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的断言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乾坤这扇“易之门”,既敞开着宇宙生成的奥秘,更安放着安顿人生的智慧。在节奏加速的当代社会,我们愈发需要领悟乾“静专动直”的进取之道与坤“静翕动辟”的包容之德,在动静相生中把握平衡,在阴阳合德里成就格局。当我们以乾坤之道为指引,便能在时代洪流中既保持奋进的力量,又拥有包容的胸怀,这正是《易经》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