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事实上,从用友、金蝶等老牌企业服务厂商的实践,到超兔、销售易等新兴SaaS平台的探索,行业共识逐渐清晰: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企业业务逻辑的重构、组织能力的升级,以及对“人-流程-工具”的系统性适配。
当企业谈论数字化转型时,常有人将其等同于“上系统”“买软件”,仿佛只要引入一套先进的CRM、ERP或财务系统,就能完成转型。
但事实上,从用友、金蝶等老牌企业服务厂商的实践,到超兔、销售易等新兴SaaS平台的探索,行业共识逐渐清晰: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企业业务逻辑的重构、组织能力的升级,以及对“人-流程-工具”的系统性适配。
技术只是载体,真正的难点在于:让技术“长”进业务里。
市面上的管理软件早已过了“功能稀缺”的阶段。无论是用友BIP的大型企业一体化平台,金蝶云星空的中小企业云服务,还是销售易的垂直CRM系统、超兔的工贸一体云,都能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财务、生产等环节的标准化功能。但企业的真实需求往往更复杂——比如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可能需要销售订单自动触发生产排程,同时关联供应商的原材料备货;一家零售企业,可能需要线上线下库存实时同步,还要结合会员消费数据做精准营销。这些需求无法靠“开箱即用”的标准化功能直接满足。
以超兔为例,其一体云平台提供了覆盖CRM、进销存、生产工单等模块的底层连通,但真正让企业“用得顺”的,是其支持的三级菜单自定义、工作台驾驶舱配置、业务表字段扩展等客制化工具。
类似地,金蝶云星空通过可配置的业务流程引擎,让企业能根据自身销售周期调整线索分配规则;销售易则通过自定义对象和工作流,帮助企业适配复杂的项目型销售场景。技术工具的价值,在于提供“可生长”的底座,而非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就像用友网络提出的“数智化商业创新平台”理念——工具是“基础设施”,企业需要在其上构建自己的“业务大厦”。
很多企业引入系统后,常遇到“系统用不起来”的困境:销售抱怨CRM增加了录入负担,财务吐槽数据同步不及时,生产部门觉得系统流程与实际操作脱节。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流程设计没有贴合业务场景。
好的技术工具在于破局。比如超兔的流程2.0引擎,它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支持将复杂工作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步骤,通过规则驱动任务流转,全流程可视化,可有效贴合业务。
以一个复杂项目跟进为例,通过流程引擎清晰地划分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责任:立项审批→任务拆分→资源分配→进度追踪→验收交付,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确保项目按时、按预算完成。
金蝶的调研显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流程梳理”而非“技术部署”。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数字化不是“用系统管流程”,而是“用流程定义系统”。技术工具的价值,在于将企业经过验证的最佳实践固化为可执行的规则,而不是强制企业适应工具的逻辑。
技术工具的引入,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比如超兔的上下游协同模块,让企业能通过OpenCRM将供应商、客户纳入同一套系统,采购可以直接向供应商发起询价比价,财务能同步查看客户的对账进度——这看似是技术功能的扩展,实则要求企业的采购、销售、财务部门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协同机制。
类似地,用友的BIP平台支持“行政结构+业务结构”的双重指挥系统,本质是在技术层面支撑企业的矩阵式管理;销售易的“客户公海”功能,则通过线索分配规则的透明化,推动销售团队从“各自为战”转向“资源共享”。
某制造企业CIO曾分享:“我们换过3套系统,最后发现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系统有多先进,而是团队学会了用数据说话。”当销售开始主动分析客户生命周期数据优化跟进策略,当仓库管理员通过库存预警调整备货计划,当财务能实时同步订单的应收应付数据辅助决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企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的组织能力升级。
技术工具只是提供了数据沉淀和分析的能力,真正让数据产生价值的,是组织对数据的理解、应用和迭代能力。
从用友、金蝶等综合服务商,到销售易、超兔等垂直平台,技术工具的进化从未停止。但无论工具如何升级,数字化的核心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业务目标?这需要企业跳出“技术崇拜”,回归业务本质——梳理核心流程、明确关键节点、匹配组织能力,最后才是选择或定制合适的工具。
正如某企业管理者的总结:“数字化不是买一套系统,而是给企业装一副‘数字骨架’。这副骨架要能支撑业务的生长,而不是限制业务的形态。”
技术工具可以是用友的一体化平台、金蝶的云服务、销售易的垂直CRM,或是超兔的工贸一体云,但真正决定数字化成败的,永远是企业能否用技术激活业务,用数据升级组织,用迭代应对变化。
毕竟,技术会过时,但“让技术为业务服务”的思维,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小肖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