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续2天下单,227万吨大豆运往中国,这回,该轮到特朗普接招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1:05 1

摘要:那时候,中美贸易关系还相对单纯,美国农民种出的大豆大部分都能顺利卖到中国。

美国大豆出口对华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

那时候,中美贸易关系还相对单纯,美国农民种出的大豆大部分都能顺利卖到中国。

从1999年开始,这门生意越做越红火,出口额从最初的几十亿美元一路攀升,到了前几年甚至接近130亿美元的规模。

中西部的农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

可惜好日子在2018年戛然而止。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大幅加征关税,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开始大规模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转而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采购。

数据变化触目惊心。

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从之前的不到一半猛增到70%以上,而美国的市场份额则从七年前的三分之一暴跌到如今的五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今年九月,自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对美大豆零采购的局面。

就在美国农民们还在苦等中国买家的时候,南美洲传来了让他们更加郁闷的消息。

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停对大豆等农产品征收出口预扣税。

这个政策一出台,立马就像给中国买家打了鸡血一样。

仅仅两天时间,中国采购商就向阿根廷下了227万吨大豆的订单。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呢?它直接超过了阿根廷在2015年创下的月度出口纪录。

换句话说,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离开美国大豆,我们照样能保证国内供应,而且还能买得更便宜。

这种采购策略的转变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已经把采购链从过度依赖美国一个市场,转向了全球多元化采购。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甚至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都成了中国大豆采购的重要来源地。

价格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2022年大豆价格曾经达到一个高点,那时候美国农民们还能勉强维持不错的收入。

可是从那以后,大豆价格就开始了漫漫下跌路,到现在已经跌了差不多40%。

玉米的情况更惨,跌幅超过了一半。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我们需要中国市场,我们的生计离不开它。"

这话听起来有点无奈,但确实反映了美国农民的真实处境。

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原本是特朗普最铁的票仓,现在却成了贸易战最直接的受害者。

更让人担心的是,业内人士预测,美国可能即将迎来一波创纪录的农场破产潮。

那些资金链紧张、负债率高的农场很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

大豆卖不出去,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冲击。

美国媒体把这种现象形容为"席卷农村的经济危机"。

这话一点不夸张,因为在很多中西部小镇,农业就是支柱产业。

特朗普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两难局面。

一方面,他需要依靠农民的选票来支撑自己的政治前途,特别是中西部这些摇摆州的农民票,往往能决定选举的最终结果。

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在对华贸易政策上让步,因为这关系到他"美国优先"政策的面子问题。

为了安抚农民,特朗普政府曾经提出过600亿美元的农业援助计划,还有各种价格补贴措施。

这些钱短期内确实能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可是治标不治本。

农民们要的不是政府补贴,而是能够正常销售自己农产品的市场。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替代供应链。

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阿根廷也在加大农业投入,俄罗斯等国家的大豆产能也在提升。

这意味着,即使中美贸易关系将来有所改善,美国大豆要想重新获得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场贸易争端最深层的影响可能在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新洗牌。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采购策略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全球大豆贸易的格局。

南美国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州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大豆产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阿根廷政府取消农产品出口预扣税,其实就是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

这些国家不仅在产能上加大投入,在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方面也在快速跟进。

对美国来说,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的后果是长远的。

一旦全球供应链格局固化,美国想要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毕竟,商业合作讲究的是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频繁的政策变动只会让合作伙伴失去信心。

信息来源:

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局(USDA-FAS)大豆出口统计数据

中国海关总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月度统计报告

阿根廷农业部农产品出口政策调整官方公告

美国大豆协会(ASA)市场分析与政策声明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历史数据

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大豆产量出口报告

路透社大宗商品市场每日交易报告与分析

来源:在雨中绽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