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升学指导是什么样?班主任拿着《填志愿手册》说“你分数够哪个就报哪个”,高中老师自己都没搞清楚“人工智能专业到底学什么”——但张雪峰不一样,他会说“计算机专业的平均起薪是15k,新闻专业是8k”“考研要避开XX学校,因为它压分”“文科都是服务业,想赚大钱别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张雪峰的“30秒选专业指南”?有没有在家长群里见过他的“考研避坑思维导图”?有没有为了孩子填志愿,把他的直播回放翻了三遍?
当这个“帮普通人踩坑”的“教育摆渡人”突然被平台按下“暂停键”,6500万粉丝慌了——不是慌“没了一个博主”,是慌“没人再给我们‘确定的答案’了”。
张雪峰为什么能火?不是他多“专业”,是他把复杂的教育问题“揉碎了喂你”。
传统的升学指导是什么样?班主任拿着《填志愿手册》说“你分数够哪个就报哪个”,高中老师自己都没搞清楚“人工智能专业到底学什么”——但张雪峰不一样,他会说“计算机专业的平均起薪是15k,新闻专业是8k”“考研要避开XX学校,因为它压分”“文科都是服务业,想赚大钱别选”。
这些话糙吗?糙。对吗?不一定。但普通人就需要这种“直白到刺耳”的答案——你想想,你凌晨三点翻着志愿表的时候,是不是就想要个“肯定句”?是不是就怕“选错了毁孩子一辈子”?张雪峰就给了你这个“肯定句”,所以你把他当“救命稻草”。
但张雪峰的问题,恰恰出在“太想给答案”上。
教育是复杂的:有的孩子适合学新闻,因为他爱写东西;有的孩子学文科,最后成了投行精英;有的孩子选了计算机,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代码——但流量要的是“简单、极端、有话题”。所以张雪峰把“新闻专业就业率低”简化成“新闻无用”,把“文科就业难”说成“文科都是服务业”,把“部分学校压分”渲染成“XX学校不能报”。
他把“教育咨询”做成了“成功学套餐”:你花999买他的课,他给你一个“标准化模板”,告诉你“按这个来,就能成功”。但教育从来不是“标准化生产”——就像你不能用“XX型号的种子一定能长出好庄稼”来种地,你也不能用“XX专业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来养孩子。
这次平台禁他,不是因为“他说的不对”,是因为“他的话太容易让人走极端”。
你有没有发现?张雪峰的粉丝里,有多少人因为他的话,逼着孩子“必须选计算机”?有多少人骂“学文科的都是没本事的”?有多少人因为“新闻无用”,把孩子的新闻志愿改成了会计?——平台怕的就是这种“群体极化”:当一群人因为同一个观点聚在一起,就会越来越极端,最后变成“骂战”“歧视”。
所以平台的规则不是“封他的嘴”,是“不让极端情绪扩散”。就像超市不让卖“过期食品”,不是因为“食品不好吃”,是因为“吃了会拉肚子”——平台不让他乱说话,不是因为“言论不自由”,是因为“你的话会伤害别人”。
其实,张雪峰的事件,最该叫醒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太急着“找答案”,太怕“走弯路”,太相信“别人的经验”。
教育部去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说:毕业五年后,40%的人做着和专业无关的工作;央企HR告诉我,“我们招人的时候,看的是‘学习能力’,不是‘专业背景’”;我认识的一个新闻系毕业生,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内容总监,年薪50万——你看,没有“一次性选对专业”的神话,只有“一辈子保持学习”的真理。
最后想说的是,教育咨询行业该醒醒了。
现在的教育咨询市场,有多少机构在卖“985升学规划课”?有多少人在说“XX专业是坑,别选”?有多少人在“制造焦虑”:“你不选这个专业,孩子就找不到工作”“你不买这个课,就比别人慢一步”?
教育咨询的本质,不是“帮你选对专业”,是“帮你了解孩子”:帮你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孩子擅长什么”“孩子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给你一个答案”,是“陪你一起找答案”;不是“用焦虑收割你”,是“用专业缓解你”。
张雪峰被禁,不是他的错,是我们的“依赖症”犯了——我们依赖他给答案,依赖他定方向,依赖他“替我们决定孩子的未来”。
但真正的教育,是你蹲下来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是你告诉孩子“选你喜欢的,错了妈妈陪你改”,是你让孩子知道“就算选错了,也能再试一次”。
张雪峰的账号可能会解封,但我们该记住: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勇敢的尝试”;没有“一次性成功”,只有“一辈子成长”;没有“别人的答案”,只有“自己的路”。
你看,窗外的树长得歪歪扭扭,但它依然能接住阳光——孩子的人生,从来不是“按模板长”的,是“按自己的心意长”的。
醒了吗?醒了就别再找“张雪峰”了——你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顾问”。
来源:科技思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