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沁源,地处山西太岳山东麓。80多年前,沁源大地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硝烟散尽,但沁源围困战的精神内核——“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向险而行、守护家园”,早已融入沁源县消防救援人员的血脉,在“太岳军魂”的激励下,
长治沁源,地处山西太岳山东麓。80多年前,沁源大地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硝烟散尽,但沁源围困战的精神内核——“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向险而行、守护家园”,早已融入沁源县消防救援人员的血脉,在“太岳军魂”的激励下,这支队伍里那些洋溢着热血与梦想的青年,始终坚守着守护英雄之城的初心。
红色资源点燃“红色引擎”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这是当年围困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对沁源的称赞。作为革命老区,沁源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沁源县消防救援大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强化红色传承,将红色精神融入政治教育全过程。 青山染碧血,烽火淬丹心。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珍贵场所,也是全县消防救援人员的政治教育基地。
今年8 月26 日,大队全体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让他们瞬间回到过去,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他们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围绕“弘扬围困战精神践行使命勇担当”的主题,动情讲述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
“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为消防事业奋勇向前。”队员们感慨。
一种精神,一份传承。每当新消防员下队,大队都会组织开展“五个一”必修课活动:唱一支红歌,激昂旋律仿佛带人回到烽火岁月;听一堂革命党课,老党员动情讲述英勇事迹,消防员凝神聆听,满怀敬仰;读一本红色书籍,在字里行间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看一次《沁源围困战》电
影,军民团结抗敌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扫一次烈士墓,在肃穆的墓碑前默默宣誓,继承先烈遗志。
“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的队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大队教导员张伟说道。
忠诚担当铸就“蓝焰力量”
1938 年,沁源抗日军民在日寇封锁下冒死从“狼窝”抢粮保民生 ;2025 年,同样的土地上,消防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在灾害现场筑起生命防线。今年8月,沁源县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导致道路水位急剧上升,一名男子不幸被困水中,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接到报警后,大队迅速响应,立即出动 2 辆救援车、10 名救援人员赶赴现场。
抵达后,消防救援人员发现,现场水流汹涌湍急,周边地形陡峭,路面湿滑难行,救援难度极大。面对紧急险情,消防救援人员果断组建攻坚组,携带绳索等专业装备,在湍急水流中小心翼翼向被困群众靠近。救援人员架起绳索安全通道,最终将被困男子转移至安全区域。事后,被救群众送来一面“人民消防为人民,危急关头显担当”的锦旗,寥寥数语,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消防救援人员、对消防救援工作的肯定与信任。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人民消防为人民”的故事不断被续写。
今年 6 月 8 日,沁河镇李家庄村突发雷击山火,在 6 级大风助燃下,火线迅速蔓延至民房区。大队用消防无人机精准投送阻燃剂,党员突击队背负20千克装备徒步开辟隔离带,连续作战8小时,保住了30余户民居“看到火势这么大,心里确实有些紧张,但一想到身后的百姓,就充满了力量。”一名年轻消防员坦言。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守护者的武器从土枪变为水枪,但守护一方平安的信念从未改变。指战员们深知,唯有将练兵场上的汗水转化为火场上的救援本能,才能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为生命赢得更多可能。
今年,大队围绕“练体能强根基、练技能强专业、练协同强响应”目标,将“复盘推演—实战检验—迭代升级”作为能力提升闭环。队员们通过刻苦训练,百米障碍赛成绩平均提升 12%,火场内攻小组配合效率提高 30%,“负重登楼 +水带铺设”组合训练的最优记录从2分15 秒刷新至 1 分 48 秒。同时,队里还开展了地震坍塌救援、化工火灾处置等专项演练。
“只有在训练中多流汗,才能在实战中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大队长詹贵福如是说。
此外,大队立足“全灾种、大应急”使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现代防灾实践,以“一县三站”战略布局织就全域安全网络。以“一城两中心”为牵引,紧密对接县委发展战略,在沁河镇(县域政治经济中心)建成一个特勤消防站,在郭道镇(北部物流枢纽)和王陶镇(东部产业园区)各建成一个标准化消防站,打造 15 分钟响应圈,三个站呈“品”字形分布,实现县域南北 30 千米、东西 25 千米范围快速覆盖,出警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12分钟,较 2020 年提升 40%。从“不与敌伪共存亡”的围困誓言,到“不让火患越雷池”的消防承诺,沁源人民总能在危急时刻凝聚起守护家园的磅礴力量。
当消防站的警铃划破夜空,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的轰鸣,更是太岳山下那永不消逝的精神回响——这,就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最铿锵的消防传承。
创新实践织就“平安防线”
从抗战时期太岳军区的“沁源围困战”,到新时代的消防安全攻坚战,斗争的形式在变,但“防患未然、主动出击、群防群治”的智慧始终未变。
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中,沁源大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太 岳军区斗争精神转化为火灾防控的 实际行动,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的防火保卫战。他们依托安委会、消专委平台,深化“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生命通道畅通工程” 等专项行动,形成“行业监管 + 联合执法”的闭环管理机制。创新实施消防技 术服务机构积分制管理,推行防消 联勤“双提双促”模式,提升执法 透明度和公信力。
大队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常态,再现了太岳军区“昼伏夜出查敌情”的作战精神。无论是老旧小区的“飞线充电”整治,还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生命通道”守护,消防指战员用脚步丈量责任,让每盏灯火都安稳明亮。“我们要像当年的战士一样, 不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守护 好老百姓的家园。”一名消防员坚 定地说。
多年前,太岳军民以“不合作 运动”困敌制胜 ;今天,沁源消防 用“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的执着 守护平安。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在 消防指战员的蓝焰徽章上,我们依 然能看到那枚永不褪色的五角星。 沁源大队深入践行新时代消防 救援队伍的使命担当,将“围困战 精神”深度融入全民消防宣传教育 工作中,开创了“传统 + 现代”“线 上 + 线下”的立体化宣传新局面。 他们创新打造“围困战精神”消防宣教品牌,将红色基因与消防 安全教育有机结合。今年上半年累 计开展消防宣传培训 154 场次,覆盖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在校师生 等 1 万余人次 ;发放精心设计的消 防宣传彩页 2 万余份,内容涵盖家 庭防火、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等实 用知识。大队与县融媒体中心签订 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 ;联合移动公司发送消防安全公益短信,重要节点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 提升宣传吸引力,扩大宣传覆盖面。
大队还组建了“火焰蓝女子消 防宣传队”,沿袭抗战时期妇女救 国会组织形式,开展“炕头消防课”活动136 场,在灵空山景区,她们设立“民兵消防联动点”,复刻当 年民兵联防战术。一名队员说“我们要像当年的妇女救国会一样,把消防安全知识传递到每一个角落。”通过持续深入的宣传教育,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社会面火灾防控能力不断增强,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从战争年代的“消息树”“鸡毛信”,到新时代的“融媒体”“云宣传”,大队宣传工作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了从“单一宣讲”向“立体传播”的转型升级,为维护全县火灾形势稳定构筑了坚实的思想防线和群众基础。一位社区居民表示:“以前对消防安全知识了解不多,现在通过消防员的宣传,我们知道了 很多防火知识,也更有安全感了。”守护平安、服务百姓,这是沁源县消防救援大队全体指战员的坚定信念。
来源:长治消防
来源:三晋应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