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连 || 《圆梦(二)永不忘记是铁道兵部队培养我走上文学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0:33 1

摘要:1963年3月12日我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兵连队当厨事员时,我主动办“学雷锋墙报”,替文化低的老兵写发言稿。我还用毛笔写向雷锋学习的各种标语口号贴在墙上。没想到我办的墙报和写的标语被新兵连连长董勤春看到了,新兵连训练结束分配时,他就将我独自一人

作者肖春连

《圆梦(二)永不忘记是铁道兵部队培养我走上文学之路》

1963年3月12日我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兵连队当厨事员时,我主动办“学雷锋墙报”,替文化低的老兵写发言稿。我还用毛笔写向雷锋学习的各种标语口号贴在墙上。没想到我办的墙报和写的标语被新兵连连长董勤春看到了,新兵连训练结束分配时,他就将我独自一人留在他身边给他当文书。从此我跟他同住一屋,同吃同住同工作。从那时起我感到自己的命运开始改变,离作家梦越来越近了。

/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打隧道图片/

1964年底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十多个师的铁道兵部队从祖国四面八方打着红旗涌向了成昆铁路线,工地上开山炮震耳欲聋,战友们在工地上干的热火朝天。我向连长辞掉了安稳轻松体面的文书工作。下到施工班当了班长,我和战友一起摸爬滚打,有了这么好的生活素材,我开始趴在床板上写稿给《铁道兵》报和《铁道工地》报,当我看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文章登报时,高兴的跳起来,心情非常激动。后来我被49团宣传股调去到团“战士报道组”,整天背着背包到各连队采访。

那时部队从师到团宣传部门还没有人懂新闻业务,他们办培训班只是读读《铁道兵通讯》小册里的简单新闻知识。有一次我到西南指挥部《铁道工地》报社采访我团六连在那执勤时,看到一位当地老乡从垃圾箱里捡出一大厚本《新闻业务》合订本,我翻开一看,全是文革前各大报社名记者写的采访知识,我如获至宝。我回到连队后,自己用硬板纸做一个套盒将这本宝书装起来,没事时就逐篇文章边看边做笔记,摘抄重点知识。后来,我到宣传股当了干事后,组织上派我到《陕西日报》社进修,那时正是文革时期,编辑部的一些老编辑不敢讲新闻业务知识,怕被扣上"白专"的帽子。我们全师同去的六个人都跟延安知青通讯员一起在编辑部看人家编稿,实在令人乏味。后来我们分散跟老记者下到陕西各地去采访,我就带着那本《新闻业务》知识合订本,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农村记者组长叶铁,他看我人很谦虚实在。就专门给我一人讲如何结合实际进行采访等知识。

/作者 当年在《陕西日报》进修时照片/

我从《陕西日报》进修回到团宣传股后。深入连队进行采访,写出的报道都被《铁道兵》报和《人民军队》报采用。

部队修青藏铁路时,我虽然下到连队当指导员,白天带着战士在工地施工,晚上仍坚持写稿,我写的《铁道卫士》那篇人物通讯先后被《铁道兵》报和《人民军队》报刊用,当时在青海西宁湟源训练的新兵看到这篇报道后,都纷纷写申请要求到我连队当铁道卫士。

我在铁道兵干了16年,不但学会了修铁路,为组织多次出差外调,接兵、安置转业干部跑遍了全国各地,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地理和人文知识。我在部队当过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接触过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首长和战友,使我对各个不同地区的人员性格和风俗习惯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我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总感到有写不完的文章。所以,我要感谢铁道兵,没有铁道兵给我创造这些有利条件和机遇就没有我实现当作家的美好梦想。我将永远不忘铁道兵。

肖春连简介

肖春连 北京市房山区人,1963年3月入伍,曾在铁十师49团历任过宣传干事和指导员职务。1978年转业到江苏靖江后曾任过政府军转办主任和机关管理局长等职。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和二、三版显著位置发表过五篇文章,还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和《新华日报》、《文汇报》、《江西日报》、《扬州日报》、《泰州日报》、《凉山州报》以及《散文选刊》和《青海群艺》发表过200多篇散文。还被江苏广播电视台评为二等奖。

现为:江苏泰州作家协会和《散文选刊》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