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女道士洁身自好,却艾滋病走了,她的亲身经历,要引以为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0:16 1

摘要: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的特点是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负责防御的CD4+T淋巴细胞,使身体逐渐失去抵御细菌、病毒和肿瘤的能力。刚感染时,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烧、咽痛、肌肉酸痛,但很快又恢复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的特点是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负责防御的CD4+T淋巴细胞,使身体逐渐失去抵御细菌、病毒和肿瘤的能力。刚感染时,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烧、咽痛、肌肉酸痛,但很快又恢复正常,进入一个可能持续数年的“无症状期”。在这段时间里,病毒仍在体内悄悄复制和破坏免疫系统。等到免疫力严重下降时,就可能频繁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比如反复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某些恶性肿瘤。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握手、拥抱、共餐等方式感染。

2018年,61岁的徐青玉居住在海南万宁的一座古老道观中,她已在此修行多年。曾经的她,也拥有过许多人艳羡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疼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可命运无情,在徐青玉四十五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瞬间夺去了丈夫和女儿的生命。父母早逝的她,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亲人,彻底跌入了绝望的深渊。那段时间,徐青玉几乎日夜以泪洗面,常常在半夜惊醒,哭得无法呼吸。邻里劝她振作,她却浑浑噩噩度日,甚至一度萌生了随他们而去的念头。可在经历数月痛苦煎熬后,徐青玉终于明白,自己必须找一条活下去的路。

于是,她毅然选择舍弃红尘牵挂,走进道观,披上青色道袍,从此诵经习字,以修行之心抚平内心的创伤。在道观的这些年里,徐青玉逐渐学会了与孤独为伴。日复一日的修行,让她的心湖渐渐恢复平静,过往的痛苦似乎被层层经卷封存。直到一个月前,道观来了位来自外地的志愿者,主动帮忙整理库房、修缮殿宇。让徐青玉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男子眉眼之间与亡夫极为相似。两人交谈投机,不时会一起整理供桌、挑水浇花。志愿者的笑声让她久违地感觉到温情,可徐青玉心中始终悬着一根弦——自己是女道士,必须守住清规。哪怕内心微微颤动,她也小心翼翼,不敢跨过那条界限。


2018年4月9日,谷雨时节,道观里桃花正开。这天一早,徐青玉跟着志愿者下山去集市买香烛。人多嘈杂,不少人边走边咳嗽,她只觉得空气浑浊,胸口有些闷。没待多久,徐青玉就觉得不舒服,赶紧买完东西回到观里。到了晚上,情况更明显了,徐青玉刚合上眼,额头便传来一阵刺痛。起初只是轻微的胀感,很快就像有人在她的太阳穴上反复拧紧绳索,每一次心跳都带来一股尖锐的抽痛。徐青玉用手捂着头,眉毛皱成一条直线,眼角因为忍痛而不住颤抖。她试着翻身坐起,却感觉四肢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就连手臂抬到一半便无力地垂落下来,双腿也像不是自己的,完全使不上劲。

很快,细密的汗水不断地从额头冒出,徐青玉伸手去抹,却发现手指也在轻轻颤抖。她虚弱地叫了声小师妹,声音小得快听不见。好在小师妹睡得并不沉,赶紧起身来摸了下她的额头,很快被那股高热吓了一跳。此时的徐青玉开始出现剧烈的冷热交替。先是寒意袭来,牙齿止不住地打战,下巴抖得发酸,整个人缩成一团,肩膀和手臂都因紧绷而微微发抖。她拼命想把手脚抱紧,却发现颤抖越来越剧烈,汗珠同时从鼻梁滚落。可没等寒意退去,一股灼热感突然席卷全身,脸迅速涨红,胸口起伏急促,呼吸急得像跑完长路。

小师妹见状急忙拿来体温计测量,一看,竟然是38.7℃。她赶紧找来退烧药喂下,又用湿毛巾给徐青玉擦身,帮她降温。吃了药后,徐青玉的体温慢慢降下来,但全身的酸痛依旧厉害,关节像被硬生生敲击过,每动一下,面部都会因疼痛而扭曲。她本想伸手去扯衣襟,却因为力气不足,只能笨拙地拽住一角,手掌湿滑,几次都松开。渐渐的,徐青玉的眼皮越来越沉重,但每次刚要合眼,太阳穴的抽痛和全身肌肉的紧绷感又将她拉回清醒。她的手时不时抓紧床单,指节发白,像要借此抵挡体内的疼痛。就这样躺在床上休养了好几天,徐青云的身体才渐渐好转起来,她便也没多想,只以为是去集市的时候染上了流感。

其实,徐青云此时正在经历的正是艾滋病的急性期。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通常出现在感染后的两到四周,症状往往和感冒差不多,比如发烧、咽喉痛、头痛、全身酸痛、没劲儿,有的人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正因为这些表现太常见了,很多人觉得就是小毛病,随便休息几天就能好,于是常常忽视。可实际上,这时候病毒正在体内迅速复制,免疫系统已经在悄悄受损。如果不做针对性的检查,几乎没人能想到会和艾滋病扯上关系。


几天过去,徐青玉虽然身体大为好转,但整个人还是虚弱无力。她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心口像被压着石头一样发闷,腿脚也总是发飘。以前徐青玉在道观里诵经打扫都干净利落,如今拿起扫帚都觉得沉重。小师妹看在眼里,以为是春天的寒气还没散去,便熬了黄芪汤、莲子百合粥端到她面前,希望能帮她补一补。

5月25日清晨,徐青玉正在偏殿里浇花,忽然感觉肚子里像被拧紧一样剧烈绞痛,疼得她直不起腰。她赶紧放下水桶,快步走向茅厕,腹中翻滚不止,伴随着急促的肠鸣声,排泄物像决堤一样倾泻而出。徐青玉双手紧抓着木墙,脸因为用力而涨得通红,冷汗一滴滴从额头落下,顺着下巴滴到衣襟。过了一会儿,疼痛稍缓,她才颤巍巍站起来,整个人却虚脱得几乎要跌倒。徐青玉原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可接下来无论吃斋饭还是稀粥,总是过不久就跑厕所。腹泻一次又一次,止泻药只能暂时缓解,她的身体日渐消瘦,脸颊凹陷,连走路都觉得发虚。


腹泻还没缓过来,口腔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起初只是舌尖轻微刺痛,徐青玉以为是“上火”,喝了点凉茶。可6月16日早课后,她一刷牙,剧烈的疼痛像火苗一样迅速蔓延整个口腔。她赶紧照镜子,才发现舌头两侧、牙龈和脸颊黏膜上长满了白色的小溃疡。轻轻一碰,就像针扎一样钻心的疼。徐青玉连喝水都要小口抿,稍不注意就皱紧眉头,眼泪都被疼出来。几天后,她的脸色越来越差,骨骼在皮肤下凸显出来,体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走在道观的石阶上,衣袍宽得像挂在木架子上,整个人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眼看徐青玉越来越消瘦,小师妹心里害怕,便强硬地带着她一定要去医院看看。到了县医院,医生先做了体格检查,发现徐青玉的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都有肿大,按压时能摸到一个个小疙瘩;口腔里布满溃疡,表面还有白色分泌物;肺部听诊时,右下肺能听到细小的“哗啦”声。医生表情立刻凝重起来,提醒她情况并不简单。为了排除严重的传染病,他建议做一次传染病筛查。徐青玉一听心里直打鼓,但为了保险,也只能点头同意。


当天下午,化验单拿到手,徐青玉一看,整个人都愣住了——上面赫然写着“HIV抗体:阳性”。她当场急得喊出声:“不可能啊,我一直在道观里清修,怎么会得这种病?”徐青玉脸色煞白,手抖得拿不稳纸。医生连忙安慰,说这只是初筛结果,还需要确证实验。三天后,复查报告出来,白纸黑字写着“HIV确证阳性,病毒载量:1,250,000 copies/mL”。这一刻,徐青玉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双腿一软,差点跌倒在地。

她抱着头,整个人靠在病床边,声音带着撕裂般的哭腔:“我到底怎么会染上这种病?我修行了十几年,心如止水,从没碰过那些世俗的事。平时就是抄经、打扫、做斋饭,我的生活比谁都单一。我不出门,不交际,更别提什么亲密关系了。我的体检每年都做,血压血糖都没大问题,怎么会偏偏查出这个?是不是检查错了?医生,你告诉我,还有没有可能再复查一次?”

她的语速忽快忽慢,一会儿哽咽,一会儿带着嘶吼。医生想插话,却被她一次次打断。她反复强调自己过得有多清净,几乎喊破嗓子:“我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这些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热闹场合,也不跟陌生人往来。道观里的香火钱都是统一账目,我连摸都没摸过。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甚至连药都很少吃,怎么会落到这种下场?你们到底查没查仔细,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

主治医生沉默了几秒,耐心等她哭声渐歇,才轻声开口:“我们已经反复确认过,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无误,包括HIV抗体、病毒载量和CD4计数,没有出错的可能。”徐青玉听到这里,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一下瘫坐回去,嘴里不停喃喃:“怎么会这样?我这一生都在求个心安理得,怎么到头来落得这种病?我清修多年,连与人接触都极少,就连哪位志愿者,我跟他也绝对是清清白白,连手都没碰过。而且我平日里吃饭用具都分开,甚至连道观里的碗筷我都自己清洗,我到底是怎么感染的……”

一旁的小师妹听得泪流满面,情绪几乎崩溃,哽咽着质问医生:“师父这些年一直在观里,连山门都很少出,她比谁都谨慎,还比常人更注意干净。她没有家人,没有亲密往来,怎么可能染上这种病?是不是医院的问题?是不是报告搞错了?你们得给我们一个说法!”

医生并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耐心记录下她们的陈述。随后,他带领团队逐一梳理徐青玉的生活轨迹——从斋饭的来源,到日常的个人清洁习惯,再到她每一次看病、扎针、口腔治疗的记录,甚至连她是否在庙会上与人共用过剃刀、针具,是否请过民间游医放血、拔罐,都逐一询问。然而,徐青玉几乎全部摇头。她的生活,似乎比普通人还要封闭和简单,看不出任何漏洞。

主任医师闻讯后也亲自过来,单独与小师妹谈话,希望能从旁人口中找到线索。可小师妹态度坚定:“师父的日子比谁都干净。她每天三点一线,不接触外人,别说去娱乐场所,她连镇上都几乎不下。吃斋念经,生活规律,连手机都是老式机型。她真的没有机会接触那些东西。”

主任一时间陷入沉思。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无非是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徐青玉不是母婴传播者,也没输过血,更没纹身打针,前两种几乎可以排除。可若真如她所说,连亲密接触都没有过,那剩下的唯一可能,也像是被彻底堵死了一样。徐青玉情绪再次失控,声嘶力竭:“如果我有过那些行为,我认了,我活该!可我没有!我这些年唯一的心愿就是求得清净,过好余生。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差错,让我落到这个地步?”

而病情并没有停下,反而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速度恶化。徐青玉先是出现了持续的高热和剧烈的头痛,接着伴随频繁的呕吐和反复的意识恍惚。原本她还能与小师妹断断续续交谈,自己喝点水、翻个身,可仅仅十几天时间,徐青玉的语言开始混乱,吞咽困难,眼神涣散。再往后,她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昏睡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大小便也无法控制。到最后,几乎陷入长时间的昏迷,偶尔醒来也是全身抽搐,眼神空洞。医生虽倾尽全力给予抗病毒和抗炎治疗,但病毒已深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情不可逆转。二十天不到,她就从还能行走的道士变成了ICU病床上奄奄一息的重症病人。

临终前三天,徐青玉几乎再没睁开眼睛。她的呼吸浅慢,四肢冰凉,抽搐间歇频繁。小师妹守在床边,看着她从精神矍铄到骨瘦如柴,泪水一遍遍打湿道袍袖口。几次崩溃失声,质问医生:“师父这些年一直在观里清修,没乱过一步,她比谁都谨慎。你们常说没有高危行为就不会得艾滋,那她为什么还是变成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但直到抢救失败,心电监护定格在直线的那一刻,也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小师妹扑通一声跪在走廊上,抱着师父的竹制经筒嚎啕大哭,仿佛整个灵魂被抽空。

医院为此成立了专门小组,将徐青玉完整病例封存,包括所有实验室检验报告、脑脊液分析、病毒载量变化、影像学检查以及抢救中的每一步操作,均由主管医生和感染科主任签字,存入特殊病例档案。事实上,在她病危当晚,院方已紧急召集神经内科、传染病科、病毒性脑病研究中心联合会诊,彻夜调阅住院记录与既往门诊病史,逐一回溯她近十余年的生活轨迹,试图寻找被忽略的感染源。但反复比对交叉后,依旧没有找到任何破绽:一个清心寡欲、独居道观的女道士,为何会在毫无高危行为的前提下感染HIV并进展至神经系统损伤?

最终,医院决定将全部病例资料与生活调查报告打包送至国内艾滋病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何教授。何教授在收到材料后同样意外,仔细翻阅所有记录,又调出脑部影像和腰穿报告。足足四十分钟后,他停在一份化验单前,皱起眉头,用笔圈住一个异常的指标,低声说道:“这里有问题。”可他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叮嘱助手:“这类病例的答案,不可能只在实验室里找到,必须和身边最亲近的人交谈。她的生活习惯里,一定存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三天后,何教授抵达海南,清晨一早就出现在医院感染科。他换上白大褂,先与主任和神经内科团队沟通了病情,又特意提出要单独会见徐青玉的小师妹。小师妹满脸憔悴,眼眶红肿,嗓音沙哑地说道:“医生,我知道你们一直怀疑师父是不是在外头接触了什么不该接触的人,可我能发誓,她这些年从没离开过观里一步。她从四十多岁削发入道,日子过得比谁都清净,她不是那样的人。”

说完,她把师父平日用的经书、随身的竹制日记本,还有一部老式按键手机交到张教授手中:“这是她所有的东西,您要看就看吧。”

张教授接过后,耐心翻阅。手机里几乎没有拍照和社交记录,只有寥寥几条短信,都是与香客或道友的联系;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经文和每日清修心得,偶尔夹杂几句寂寞与怀念。翻到几年前的那一页,张教授的目光突然凝住,他把笔轻轻点在纸上的一处批注上,神情瞬间变得凝重。

他抬起头,语气低沉:“就是这里,这个细节。”

随后张教授轻叹一声,缓缓说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常被人忽视的病例。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见过不少类似情况。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有性行为就不会感染艾滋病,其实并非如此。像徐青玉这样,她的生活看似一尘不染,可却在一个日常的小习惯里暴露了极大的风险。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它反而是艾滋病毒隐藏的传播途径之一,比人们想象的更直接。”


徐青玉在道观生活多年,日常起居极为简单,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定期剃头。作为全真女道士,她必须保持鬓角整齐,头发不能杂乱。每隔半个月,她都会和小师妹一起,用同一把剃头刀互相打理。她们常把这件事当成修行生活的一部分,动作熟练,几乎从未觉得有什么风险。刀具一直放在偏殿的竹盒里,剃完后随手用清水冲洗,擦干后再收好。对于两人来说,这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却不知其中隐藏着危险。


剃头刀虽然锋利,但每次使用时难免会刮破头皮,留下细小的创口。徐青玉年纪渐长,皮肤脆弱,哪怕轻轻划过,也会渗出一点血丝。她一向不在意,常说这是小伤口,很快就能愈合。小师妹也没有专业的消毒条件,只是用布擦拭干净,最多在水里涮一涮。这样看似简单的处理,并不能杀死潜在的病毒。如果其中一人携带病原体,那么这把刀就可能成为传播的媒介。


很多人不了解,HIV病毒虽然在空气中无法长期存活,但在血液环境中却可以存在一定时间。剃头刀表面如果残留新鲜血迹,哪怕肉眼看不见,也足以让病毒暂时存活。当下一次使用时,锋刃再次划破皮肤,便可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这种传播方式在普通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在医学文献中已有相关报道,尤其是在共用针具、刀具的情况下,确实存在风险。


徐青玉从未怀疑过这件事。她习惯性地把生活和修行看得纯粹而简单,认为自己清心寡欲,不沾染世俗,就不会有大病。她对卫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觉得只要不乱交际、不接触陌生人,就算是安全。殊不知,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剃头刀的使用贯穿她十几年的清修岁月,却始终没有做到严格的一人一具,也没有配备酒精或高温消毒设备,这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在医学角度,皮肤上的破口就是一道潜在的通道。哪怕只是轻微的刮破,也能为病毒进入提供机会。尤其是头皮、面颊等部位血管丰富,一旦接触带有病毒的刀具,感染风险大大增加。相比之下,握手、拥抱、共餐都不可能传播艾滋病,反而是这种日常中不起眼的小创伤,才真正成为隐匿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患者在感染后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忽略了这些常见的生活细节。


徐青玉的经历,正是这种典型的隐蔽暴露。她以为自己把生活过得比别人更干净,甚至连餐具都分开清洗,却唯独没想到,剃头刀这种日常用具成了漏洞。小师妹年轻力壮,或许曾在外接触过携带者,而自己毫无防备地共用同一把刀,才让病毒趁虚而入。这并非她放纵或不谨慎,而是因为缺乏医学常识,对潜在的高危途径没有足够重视。


这起病例对医学界也是一次提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明确,但具体到生活层面,仍有一些场景容易被忽视。剃须刀、修脚刀、穿耳器具,若多人共用且未严格消毒,都存在传播风险。徐青玉的悲剧并非孤例,而是众多案例中的缩影。她的故事告诉人们,艾滋病不是只有所谓的“高危行为”才会带来感染,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同样可能成为病毒进入身体的隐蔽通道。只有提高认知,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内容资料来源:

[1]杨婷,杨如冰,方婷.了解艾滋预防艾滋[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曁第2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2025:729.

[2]舒愉棉.抗艾滋领域重大突破:一年两针,百分百有效[J].世界科学,2024,(09):22-23.

[3]张军辉,盛丽静.预防艾滋感染,拥抱健康生活[J].药物与人,2024,(04):46-48.

(注:《纪实:广州女老板确诊艾滋,找出原因,原来她遗漏了一处关键细节》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