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科班没资历,凭啥挤走章子怡?段奥娟的这波“爆冷”有隐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23:19 1

摘要:9月26日上午,第38届金鸡奖提名名单刚在官网挂出,影视圈的聊天群就炸了锅。最佳女主角一栏里,“段奥娟”三个字夹在宋佳、咏梅之间,像颗突然掉进温水里的冰块——前火箭少女101成员,影视履历只有一部网剧打底,凭一部没几个人看过的电影处女作,成了金鸡奖史上首位选秀

9月26日上午,第38届金鸡奖提名名单刚在官网挂出,影视圈的聊天群就炸了锅。最佳女主角一栏里,“段奥娟”三个字夹在宋佳、咏梅之间,像颗突然掉进温水里的冰块——前火箭少女101成员,影视履历只有一部网剧打底,凭一部没几个人看过的电影处女作,成了金鸡奖史上首位选秀出身的影后候选人。

舆论瞬间分成两半:有人翻出她在上海电影节的片段夸“眼神有戏”,有人对着提名名单骂“金鸡奖越来越水”。

但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爆冷”争议,从来不是“段奥娟配不配”那么简单,而是选秀艺人的转型困境、文艺片的生存尴尬,以及电影奖项“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撕扯,全都搅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没人否认金鸡奖爱文艺片,但这次的提名名单,还是把“小众偏好”写得太直白。最佳故事片提名里,《好东西》、《小小的我》这类低成本现实题材占了大半,由章子怡领衔主演的《酱园弄》、票房预期拉满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连边都没沾。可真正让大众破防的,是段奥娟的名字压过了张子枫、赵丽颖这些“公认的实力派”。

这种“不合理”的根源,首先是身份与资历的巨大落差。内娱向来有“咖位鄙视链”,选秀出身的艺人想往电影圈挤,多半要从配角或类型片起步。

孟美岐演《诛仙1》被嘲“面瘫”,吴宣仪靠甜宠剧刷脸,即便转型最成功的杨超越,也还在中小成本电影里摸爬。段奥娟倒好,直接跳过“新人保护期”,和拿过金鸡影后的咏梅、多次提名的宋佳同台竞争,这步子迈得让圈里人都觉得“猝不及防”。

更让网友困惑的是影片的“隐身状态”。提名公布当天,“《岁岁平安》未上映”的话题还冲上热搜,直到红星新闻扒出了该片5月就拿了公映证,只是在重庆、上海搞过几场点映,才算勉强平息“违规质疑”。

但豆瓣83条短评的体量,还是暴露了它的尴尬——对比《酱园弄》光路透就有几十万讨论量,这部片简直像“查无此片”。有观众吐槽:“评委看过的片子,普通观众连资源都找不到,这奖评给谁看?”

其实金鸡奖从来没把“大规模上映”当硬指标,2004年第24届金鸡奖,《美丽上海》没公映就提名最佳故事片,后来还拿了奖。

但当年的《美丽上海》有王祖贤、郑振瑶坐镇,剧本打磨了三年,而《岁岁平安》是重庆本土团队加学生主创,段奥娟是唯一“知名演员”。这种“低配阵容+低热度”的组合,很难不让人怀疑评审的“扶新”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面对“资本运作”的质疑,《岁岁平安》剧组的回应透着股心酸。制片人李骥在采访里直言,影片总投资不到千万,发行费凑不出来,才拖到现在没公映,“奥娟的片酬连主演平均水平的零头都不到,我们哪来的资本运作?”

这话倒没掺假,剧组工作人员透露,拍摄时连服装道具都是向当地村民借的,段奥娟住的是镇上的小旅馆,跟组三个月没提过特殊要求。

段奥娟能拿下这个角色,本质是“人生撞了剧本”。《岁岁平安》里的刘岁岁,是被重男轻女的家庭遗弃在农村的少女,敏感又倔强,而段奥娟自己就是幼年父母离异,跟着奶奶在四川农村长大的。

导演臧连荣在上海电影节说,试戏时让她演“发现自己是被遗弃的”那场戏,她没哭腔没煽情,就是盯着远方发呆,突然红了眼,那股“憋着劲的委屈”一下就戳中了人。

有报道称,为了接住这个角色,段奥娟没少下笨功夫。2021年她去伯克利学音乐,特意选修了表演课,还参演了百老汇音乐剧《近乎正常》,练台词、练肢体控制;2023年入选“星辰大海”计划,跟着前辈学镜头感,每天写人物小传。

拿到剧本后,她特意去四川资阳的农村待了一个月,跟着当地老人学方言,观察她们说话时“嘴角往下撇的劲儿”。上海电影节展映时,有评委夸她的方言“没一点违和感,连尾音的拖沓都像本地人”。

这种“沉浸式准备”在流量艺人里不算常见。要知道她前两年刚跟原公司解约,音乐事业陷入停滞,发的单曲没水花,综艺资源也降级。

《岁岁平安》是她主动争取来的机会,试戏时连妆都没化,穿着牛仔裤就去了。有工作人员说,拍摄时她总拿着小本子记笔记,连群演的走位都跟着看,“不像是来‘刷履历’的,倒像是怕砸了饭碗”。

争议发酵到第三天,段奥娟只发了句“惊喜又忐忑,保持敬畏”,没再多说。但网友已经吵成了两派,连圈里人都暗戳戳站队。

支持她的人觉得,这是“打破偏见的好事”。上海戏剧学院的石川教授看完片说,段奥娟的表演“没有偶像包袱,情绪是流动的”,尤其是母女相认那场戏,她从冷笑到发抖,最后扑进对方怀里哭,层次特别清晰。

更有人翻出段奥娟的经历:从农村女孩靠选秀出道,到解约后转型遇挫,再到凭电影被认可,这不就是“励志剧本”吗?还有业内人士点破关键:“选秀艺人不是天生没演技,只是没遇到合适的角色,也没人愿意给机会试。”

质疑的声音则集中在“规则模糊”和“资历不够”。有影评人直接发长文:“最佳新人奖是干嘛的?让刚演第一部电影的新人去跟老戏骨拼影后,这不是抬举,是捧杀。”

更多观众的不满在于“信息差”——评委看过完整影片,普通观众连资源都找不到,凭什么让大家认可这个提名?还有人扯出85花的处境:赵丽颖《向阳花》拍了半年农村戏,杨幂在《酱园弄》里演民国姨太,结果连提名都没有,“难道主流奖项只爱小众片?”

其实85花的“奖项焦虑”早不是新鲜事。刚拿威尼斯影后的辛芷蕾算85花里的“异类”,但多数人还是困在“视后强、影后弱”的怪圈里。赵丽颖有飞天奖,杨幂有金鹰奖,但电影方面始终差口气。

这次金鸡奖提名落空,刚好戳中了她们“转型电影难”的痛点。而段奥娟的提名,其实是把这种“不公感”放大了——大家不是质疑她的演技,是质疑“为什么偏偏是她”。

有意思的是,圈里的态度比网友更微妙。有经纪人私下说“评审太冒进”,也有导演觉得“早该打破论资排辈”。

易烊千玺四提金鸡影帝的经历被翻出来,有人说“他也是转型,凭什么段奥娟不行”,反驳者则说“千玺有《长津湖》、《奇迹·笨小孩》打底,段奥娟只有一部点映片”。这场争论到最后,已经从“个人对错”变成了“行业标准”的拉锯。

段奥娟的提名,更像金鸡奖给自己下的“挑战书”。这些年它一直在找平衡:既要保住“专业权威”的招牌,又不想被骂“脱离市场”;既想扶持新人,又怕失去大众信任。但这次的操作,显然没找到平衡点。

评审的“文艺片执念”早就有迹可循。去年第37届金鸡奖,《我们一起摇太阳》、《乘船而去》这些中小成本现实题材拿了大奖,今年更是变本加厉,最佳女主角提名里,除了段奥娟,徐海鹏的《但愿人长久》也是小范围点映的文艺片。

评委会大概是想传递“好电影不看热度”的信号,但忽略了大众的接受逻辑——没看过的电影,再专业也难有共鸣。

如果你足够认真,还会发现评委“扶新”的心思也很明显。易烊千玺四提影帝,周政杰提名最佳男配角,加上段奥娟,本届提名里“95后00后”占了近三分之一。

金鸡奖大概是想打破“老一辈垄断奖项”的局面,让电影圈有新鲜血液。但问题在于,扶持新人需要“循序渐进”,让处女作演员直接冲击影后,反而显得不够严谨。就像有人说的:“鼓励新人可以给最佳新人奖,直接给影后提名,反而让她成了靶子。”

这种“脱节”不是第一次出现。2019年《红花绿叶》提名最佳故事片,没几个人看过;2021年《守岛人》拿奖,票房还没过亿。金鸡奖总在强调“艺术性”,但电影从来不是“评委自嗨的艺术”。

上届金鸡奖,《我们一起摇太阳》导演韩延说“观众才是中国电影的太阳”,这话现在听来更像提醒——脱离观众的奖项,再专业也会失去分量。

更尴尬的是规则的“模糊地带”。金鸡奖规定“取得公映证即可参评”,但没说“点映多少次算有效上映”。《美丽上海》当年提名时,至少在电影节做过三轮展映,而《岁岁平安》只有上海电影节一场首映和重庆几场小范围点映。

有业内人士建议:“要么明确要求‘上映10天以上’,要么把未公映影片归到单独单元,现在这样模糊不清,只会消耗公信力。”

这场争议里,最无辜的大概是段奥娟本人。她没炒作,没买水军,只是凭一部小成本电影得到了认可,却被卷进了“规则之争”。有网友翻出她上海电影节的采访,当时被问“怕不怕被骂跨界捞金”,她笑着说“怕,但更怕辜负角色”,这话现在看倒有了点宿命感。

其实选秀艺人转型电影圈,从来都是条难走的路。早年的李宇春、张靓颖,拍电影多是“友情客串”,直到近年才有孟美岐、杨超越敢接主演,但都没摆脱“流量花瓶”的标签。段奥娟的提名,哪怕有争议,也算给选秀艺人开了个“小口”——至少证明,只要肯沉下心磨演技,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资本加持,也能被专业奖项看见

而金鸡奖的“冒险”,或许也不是坏事。它暴露了电影圈的“老问题”:对选秀艺人的偏见、对文艺片的过度偏爱、对规则的模糊处理。争议发酵后,已有评审透露“下次会考虑增加观众评委席位”,还有业内人士提议“建立影片公开放映渠道”,让提名影片能在电影节期间线上展映。这些改变,比谁拿奖更有意义。

至于“85花全军覆没”的遗憾,倒也不必过度解读。辛芷蕾刚拿威尼斯影后,证明85花不是没实力,只是缺合适的角色和机会。赵丽颖的《向阳花》、杨幂的《酱园弄》,或许下次就能被看见。电影奖项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时的落选,总比凑数的提名更体面。

现在再回头看这场“爆冷”争议,更像一场“双向教育”:观众学会了不凭“身份标签”否定演员,金鸡奖懂得了“专业性要兼顾大众认知”,而段奥娟用一个提名证明,选秀出身的艺人,也能靠演技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11月的颁奖礼上,段奥娟或许拿不到影后,但这场争议已经给她镀了层“特殊光环”。而金鸡奖,要是能借着这场讨论把规则理顺,把“艺术性与大众性”的平衡找好,那才是真的“双赢”。毕竟奖项的意义,是让好电影被更多人看见,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来源:很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