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如果你是个糊涂大人家,家里的瓦片都还没捂热,儿子小得连胡须都没长齐,突然听说自己要“归西”了,心里别提多乱。大宋开国皇帝刘裕,当年把北方打得风声鹤唳,如今却被重病缠身,眼看着一把骨头、几口气撑不住,这个根本还不到十六岁的太子——刘义符——把整个江山绑在
说实话,如果你是个糊涂大人家,家里的瓦片都还没捂热,儿子小得连胡须都没长齐,突然听说自己要“归西”了,心里别提多乱。大宋开国皇帝刘裕,当年把北方打得风声鹤唳,如今却被重病缠身,眼看着一把骨头、几口气撑不住,这个根本还不到十六岁的太子——刘义符——把整个江山绑在腰带上,一觉得头皮发麻。
要不是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指不定北方草原现在早就是他家的菜园子了。但现在呢,人躺在病榻上,北魏怎么也暂时没法动。刘裕这辈子最能打仗、最会选将,但临了,却变成挑心肝的事,叫来四个大臣,殷切叮嘱他们:“孩子以后就托付你们了。”托孤这事儿啊,古往今来,成的没几个,败的倒多得数不清。刘裕走得太急,根基也松,就怕死后奶娃皇帝撑不起这摊子烂泥。
这四位辅臣——你看表面上一个个分量不轻——可谁又敢拍着胸口保证,从此就能抄稳江山?这和街坊家分猪肉差不多,谁都怕自己抢晚了只剩块骨头。
其实想想,刘裕选人可真够费心。你看看别家,比如唐朝时太宗临终前,选了房玄龄、杜如晦一帮子老臣押阵,结果李治虽弱,朝野倒真稳住十几年,这里头靠的就是信得过的老伙计衬底子。刘裕也想这么弄,不过他手里的牌色子不全——既不能让一边独大招人嫉恨,也不能弱得让人撬窝。徐羡之,资历老、口碑不错,又跟自家祖宗沾亲带故,主政有年头。傅亮——背景硬,一肚子门阀那点“清高”,嘴巴油滑心眼尖,比谁都明白什么时候能倒向风头一边。在刘裕眼里,这两位文士就是当朝的左膀右臂。
说来也怪,这个傅亮,正经的世家子弟,不说风光无限,但皮下的老狐狸心思,从没在乱世吃过亏。有人可能会想起曹操晚年托孤,选了曹真、陈群这些老臣,总靠大家一起掺和搅和,没人敢跳出来说“这个天下我独吞定了!”可惜傅亮他们,一天到晚盘算盘算,谁都想起高楼做主人。
至于要调剂文武两派的气候,谢晦和檀道济自然就上了桌。谢晦其实年轻得很,跟那些老资格比起来就像主考场的小徒弟。他的本事不是打仗,而是识个大势。可惜一提起谢家这个门阀,建邺上自小兵到王公都得咂舌,刘裕就算再厉害,也使不得一个屁都不放在门阀士族脸上,所以给谢晦戴顶高帽子,既安士族、又照顾脸面。
你可能觉得,既然谢晦没什么军功,刘裕干嘛非推着他上位?其实就好像如今单位分岗位,谁都知道不好插手的要讲个资历、讲个背景,不是光会干活就有人用。谢晦在军中的地位,说白了,是体制内的“红二代”,家世撑着半壁江山。
那檀道济就不一样了。这人打仗也许不算顶尖,甚至有几回险些被敌人包了饺子,但他最难得的,是从头跟刘裕一路拼杀到最后,有种说法叫什么“老伙计的情分”。你要看明白,别看他没啥王霸之气,但资格摆那儿——论陪刘裕打北府起义、论忠诚度,他能让一屋子北府将士心服口服。刘裕让他挂个外军统帅,实际就是给自家娃留条底线。
托孤局面怎么看怎么烂,刘裕也不是没盘算过。要让我说,他其实心里门儿清——有能干的,有心机的,有拉关系的,还有能拎外面军权的,这四人谁也掀不起巨浪,但合起来可能闹出狗血戏码。一坐榻四脚,说起来风生水起,其实冷不丁就有一只要晃。
这一锅熬汤里,刘裕最后的话其实很有点味道。他专门提醒太子,什么檀道济虽有点本事,但没什么大野心,谢晦才是最该注意的角色。要真受不了,索性派出去远点,省得掺和政局。他为儿子操碎了心,唯恐身后难安,不料天下还是风浪起。
君王一死,风向唰地变了。小皇帝初登大宝,满心想自个儿撑起家国,可惜朝中老油条早就猫着心思。不出一年,四大臣就“联合演出”,把小皇帝拉下了台,说他不过是喜欢嬉戏玩乐。这话你要细品,倒像极了邻里闲语,实则背后是权力的肉搏。刘义符哪里是“玩乐”那么简单,无非还是年轻气盛,见不得臣子爹们把持朝纲,自己哪有权可使?稍微想争点面子,立马遭铁腕堵死。
刘义符要整合自家势力,换上了笔头文人、亲兄弟做官,结果徐羡之、傅亮全不买账。你别看他安排人做个中书、侍中,其实也就是涨点志气,权柄还攥在老臣手里。眼看天子身边全是自己不信任的老头子,刘义符急红了眼,搞起武备,在后园扎营练兵,搞不来,“托孤大佬们”早合计着,要不干脆把他也请下。
这里有个插曲更挺耐人寻味的。刘义真,小皇帝亲弟,自个儿在家还抱着算盘写“得意日,以某某为官”这种糊涂许诺。几位辅臣一见,怕皇室兄弟连起手来闹大事,干脆把刘义真先做掉……结果檀道济一开始还劝过几句,见没人理他,也就跟着装聋作哑。
景平二年,三位老臣决定动手——废帝,立新皇。等真动起手来,小皇帝连招架的余下都没有,直接被请下台扔进冷宫。最讽刺的是,这废帝大业成了,檀道济居然当了首领带兵进朝堂,全然成了新权力的保护伞。这种转身快得不带喘气,比风里翻书还溜。
他们自以为学的是当年周勃、陈平——干掉诸吕,拥立文帝,替新皇铺路。可就说一句大实话,刘义隆(新皇帝)一进建康,心里比谁都明白:这几双血手,一天能废掉哥哥,明天也能换掉自己。
权臣哪有好下场?大致就这个路子。徐羡之傅亮俩人,拼命巴结新皇,成天想求人说好话,好像送几盒点心、吹几句彩虹屁就能赎掉血债。结果刘义隆心里明镜似的,暗地把兵权换成自家心腹,表面却一口不提旧账,背地把刀磨得飞快。
谢晦看得早,上任前生怕被人拉进新一轮权斗,特地调职跑去荆州,谁也不惹,远离是非地。檀道济又奔外线防北魏,想做壁上观。可惜,等新皇帝刘义隆觉得时机差不多,一纸诏书下来,说杀就杀,毫不手软。
这边谢晦多情,结果待在荆州玩的跟失了魂一样,檀道济兵马一上,顷刻成了阶下囚。至于檀道济,虽然临时没被问罪,但新皇心底也忌讳着他这种不稳的老兵油子。结果几年后,等刘义隆自己都保不住身体,还是亲手料理了檀道济,为的就是不给野心家留一点苗头。
历史里大风大浪谁没见过?总归一句话,这帮辅臣表面是铸“稳江山”,实则一肚子算盘,全是保私利。杀君、废帝这种大事,一出手,全把自己堆到权力顶峰,下面就是深渊。新君你敢信你能安稳睡觉吗?老臣们齐刷刷跪在皇帝阶下,只等下一道刀光闪过。
末了也不必讲大道理。权力斗争这东西,叫人一阵贪、一阵怕,真到最后,大家都成牺牲品。大臣们谋划的那个“太平盛世”,也许只是他们自己权力的避风港罢了。你说,这样的结局,刘裕在黄泉下会不会也要苦笑几声?
来源:草原豪迈赛马者